阅读记录

第042章:铁·币·瓷[1/2页]

洪武生存指南 裴玄黄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接着商讨过一些细节,刚刚以正四品将作司少卿兼任了又一个正四品太平铁矿公司经理的张问就立刻出发,赶往太平府。
      老朱上月带回的大都三万余工匠,直接拨去了太平一半。
      不只是开矿和冶铁,还有其他各种。
      按照某个少年平章的说法,计划在太平府当涂县北的采石镇以地方铁矿为基础打造一座综合性的工业城市。
      工业城市!
      又是个新奇说法。
      张问要做的,短期内只有一个,安置。
      这件事老朱还问过朱塬,朱塬给了杜甫的那几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老朱又给了张问。
      作为儒家子弟,张问看到了前两句。
      安民立功。
      作为帝王,老朱看到的,是最后一句。
      江山万年。
      态度因此一致。
      打算参照明州的模式,先盖房子……反正,大部分活计还是匠人们自己来做,恰好本行。朝廷出的,不过是一些口粮和土地而已。
      口粮方面,老朱今年刚扩建了京师大仓,容量从300万石增加到600万石,当下全部满满当当,足够供应。
      不仅如此,按照朱塬的提议,朝廷还会很快大行铸币,这也可以作为薪酬发放给工匠。
      老朱已经透彻了其中道理。
      朝廷以相对低廉的成本铸造钱币分发给工匠,工匠用这些钱购买粮食,而除了官方,还有大部分的民间粮食,主要来自地方豪商富户,以低成本铸钱买高成本粮食,这也等于是一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分配。
      毕竟一贯铜钱的成本,肯定达不到一石粮食的程度。
      而且,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也明确,短时间内,以朝廷的铸造能力,货币过剩之类的事情不需要考虑。要考虑的一个,只是如何把铸币再收回来,形成良性循环。
      这也已经有过诸多商讨。
      再说回安置工匠,口粮之外,还有土地。
      这也容易。
      太平府多山,何况铁矿也在采石镇东部的山中,依旧参照明州,居民区依山而建,就地取材。
      对于此事,张问还表示过对山地所有权的担忧,老朱却很强硬,若有哪个大户敢说那些大山是自家的,老朱不介意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怎么起家的。
      等张问告退,已经等待片刻的户部尚书杨思义进门,将作司卿单安仁也没有离开。
      要商讨的,恰好就是铸币。
      朱塬丢出个‘大明中央银行的方案就开始趴窝,事情还是得做。
      老朱便亲自抓起来。
      计划正三品的大明中央银行直属中书,默认由朱塬分管,并直接向皇帝陛下汇报。不过,关于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暂时还要与传统的户部与工部合作,工部暂时未立,由将作司替代。
      按照朱塬给出的理论,老朱最近私下不断斟酌,想法也越发明确,朝廷若能每年铸币数百万贯,如同宋时那般,也就等于多出价值数百万贯的资源可用。
      想要开创千年未有之盛世,资源总不嫌多。
      为此,老朱已经计划将银币列入其中。
      这也算开历代先河。
      当然,金币不行,还是某人的建议,打算作为国家储备,以待将来。
      会议室内,杨思义施礼过,送上一份拟好的奏章:“祖上,此乃臣与单大人商讨后做出的铸币……方案。”
      老朱把朱塬的那份‘述职报告印了许多份发送给众臣,要求满朝文武学习其中格式,还打算在第一期《大明月刊》里刊印一部分,广行天下。这次,关于大明中央银行,之前交代杨思义,也用了来自某人的‘方案字眼,上有所好……下面能怎么办?
      老朱接过奏章,指了指面前长桌:“你也坐吧。”
      杨思义看了眼会议长桌,还有单安仁不自在的模样,稍稍迟疑,来到另外一边,与单安仁对面坐下。
      面面相觑。
      老朱已经在飞快浏览奏章。
      大明中央银行成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铸币。
      大量铸币。
      老朱让杨思义和单安仁筹划的就是这个,看眼前这份奏章内容,两人商讨出的方案也很简单,就是把宋朝非常成熟的钱监模式重新捡起来。
      其中还附带了诸多表格,列举了宋朝钱监的一些资料。
      宋朝钱监,并不是集中在汴梁或杭州,而是分散全国各地,最多时,全国有二十多个钱监,每年铸币数量最高接近600万贯。
      这也是老朱期待的目标。
      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主要是元朝热衷发行纸钞,压抑铜币,导致金属货币体系整体废弛长达百年,因此,理清宋朝的钱监模式容易,但想要落实,关键还是人,只是足够多的匠人,就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培养。
      浏览完手中的奏章,老朱重新翻回其中一页,示意给下方杨思义两人道:“这铸造银币的方案,参照铜钱的七成含量可不行。铜钱是小钱,其中锌锡也不便宜。而这银币可是大钱,一两在偏僻之地可是能买了一亩田的,你给七钱,害的可是朝廷信誉,百姓也难认可。呵……就像俺早前定那400文算一贯的比例,百姓不受,尔能奈何?”
      杨思义想了想,试探道:“主上,那……用九成?”
      “什么九成,就给十成足银,”老朱道:“俺知尔等心思,此举可为朝廷赚取差价,然则,若是信用毁了,百姓每不认你这钱,还赚个什么差价?”
      老朱这么说,杨思义和单安仁对视一眼,只能一起点头:“臣,遵命。”
      至于……
      任多的白银从那里来,反正,大伙尽心就是。
      老朱其实也明白这个问题,翻了翻杨思义奏章中涉及银矿的部分。<

第042章:铁·币·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