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3章:子贡赎人[2/2页]

洪武生存指南 裴玄黄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朱塬曾经读史看到的,老朱的理念很有趣,既然你们都当了官,已经光宗耀祖了,拥有了身份地位,就不该太在意钱财。
      这也太难为人。
      说到底,很多事情,都该有个度。
      不能极端。
      写完了日志,一直守在旁边的写意就不允许自家小官人再继续,见朱塬意犹未尽还想再做点甚么的模样,还威胁,要不然,就喊何?他们来劝了。
      这就太不讲武德。
      只能上床歇息。
      睡不着。
      毕竟之前睡饱了一次。
      想起来,和写意说起,中秋节,该是做月饼啊。
      朱塬对月饼是没什么偏好的,别说曾经长大了,就是小时后,也不怎么喜欢吃。
      因为冰糖。
      不知为何,小时后的月饼,不管是自家做的还是外边买的,很多都有冰糖。
      咬上去……
      卡察!
      简直惊悚到阴影。
      说起来,月饼和春联一样,典故都能扯到老朱身上,不过,实际是,这年代已经很普遍。
      既然如此,当然要做。
      随便什么馅儿都好,多做一些,还能送礼。
      不能放冰糖。
      随后又在舟山岛上停留了几天,直到八月十二这日,朱塬才带着自己满院子的莺莺燕燕一起返回定海。
      昌国州城外的玻璃火窑也干脆拆了带回。
      财源。
      保密第一。
      短短几天时间,匠人团队就烧出了各种各样的玻璃超过三千斤。
      除了朱塬要求的温度计和实验室器皿,工匠们也做出了一些其他杯盘盏碟,甚至还根据朱塬的提示,做出了镀银的小镜子,巴掌大小,送过来分给身边妮子们,一个个都当成宝贝。
      定海当下也有不少海外商人。
      主要来自南洋,趁着夏季的季风赶来,到了广州,又继续北上,来到明州,预计等北风起后再返程。
      乔旺带着一些玻璃器皿与一些海商接触,带回结果,其中一位从波斯远道而来的海商希望能购入一千斤玻璃器皿,价格,就按照一两玻璃一两黄金计算。
      财大气粗!
      乔旺回来汇报,还说,价格可以再往上抬一抬。
      朱塬倒是更好奇,这波斯……就像当下很多极西国家还把中国叫做‘秦一样,总之,波斯当下到底如何?
      让乔旺去详细打听。
      乔旺干脆把人带了过来。
      这是热闹的中秋节之后的第二天,八月十六。
      海商的名字叫做刺那兀罗。
      其间的几次沟通,朱塬知道,之前一些,原本的波斯……其实是尹尔汗国。
      这也牵动了朱塬的一些记忆。
      大概是后世所说成吉思汗后裔在欧亚交界区域建立的四大汗国之一,不过,尹尔汉国在十多年前已经分崩离析,当下的波斯区域,也就是后来的尹朗,同样处于割据纷争阶段。
      这一段朱塬也恰好记得,再然后,就是帖木儿汗国。
      帖木儿汗国的存续时间也不长,只有几十年,很快又分崩离析,其中一支统一了印度,又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的国祚就比较长,大概存在了300年时间,直到被西方殖民者毁灭。
      上午去看了铸钱作坊,吃过午饭,下午又赶往陈山脚下。
      为了查看明州海事学堂和为海军士卒准备房屋的建造进度,大概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乔旺领着一个明显异族服装的中年人过来,四十岁左右,倒是没留大胡子,身材高大,显得很精悍。
      打发陪同过来的刘琏继续去忙碌,朱塬转向这位名叫刺那兀罗的海商。
      中年人显得彬彬有礼,上前两步,躬身朝朱塬行礼:“刺那兀罗见过营海使大人。”
      用的是汉话,口音古怪,但也能听清。
      不过,朱塬见眼前中年人如此,却是摇了摇头:“不对。”
      说着示意乔旺:“带他下去,学了礼仪再来。”
      随即走向一处正在制作瓦胚的作坊。
      对于给海军士卒建造砖瓦房,朱塬决定着很轻松,执行起来才发现,还是一句话,太耗资源。
      最后是折中。
      比如烧砖。
      最好的砖块,就是皇宫里使用的那种,一窑要烧将近一个月,再次一些的,普通富贵人家使用的,也要烧半个月左右。
      这边的窑口……却只烧三天。
      朱塬看过效果。
      烧出来的青砖,当然比土坯房子要好很多,但,质量也实在一般。
      问题是,除了朱塬,周围人都很满意。
      那怕是朱塬身边的亲兵,都觉得,如果能有这样一套房子,也很不错。
      其实也是没办法。
      两万块砖的大窑,烧柴火,一天就要烧掉五大车,如果按照民间的标准,烧七到十天……不敢想。
      三天的快烧,对于这年代大部分百姓来说,已经是奢侈。
      那位亲兵还和朱塬讲过,他投军之前居住的那座村子,普通村民当然不敢想,就是地主家,为了给即将娶妻分家的儿子盖新房,也足足积攒了两年的柴火,才敢建窑烧制砖瓦。
      这年代,砖瓦房,真不是普遍的东西。
      因此,这边的标准,三天的快烧青砖,七天的快烧大瓦,已经让很多人眼馋。
      既然如此,也只能如此。
      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的限制。
      朱塬这边看着工匠们制作瓦胚,大概就是,卷出泥筒,再一分为二,就是两块大瓦。
      慢到让人着急。
      效率太低,正想着吩咐姚封尝试制作一些压制模具,最好是铁制的压制模具,这样相比纯手搓制瓦,肯定要快很多,刘琏走了过来。
      朝朱塬一拱手,刘琏试探问道:“翰林,刚刚那位海商,可有得罪?”
      朱塬没有回答,而是反问:“你们认识?”
      刘琏点头,坦然道:“刺那兀罗已在明州居住月余,拜访下官之后,我们相处很是投机,已算好友。”
      朱塬不置可否,说道:“我刚刚说了,礼不对,这就是问题。”

第113章:子贡赎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