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2章:温度计[2/2页]

洪武生存指南 裴玄黄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红烛昏罗帐呢。
      可惜了这很好的意境,随着写意掀开帘子进门,顿时被打破。
      看了看床上两人,写意笑着上前,帮外面被子都让到了里面不知不觉被掀开一些的青娘拉了拉,盖住身子,一边道:“小官人,可要起了,奴觉得这两日就上岸罢,这边天越是凉了,又没有火龙。再者,中秋总也要在岸上过?”
      朱塬没意见:“你们准备就是。”
      写意又说了几句,才终于道:“奴……小官人可要起来?”
      不起来能行吗?
      于是点头。
      起了床,吃过早饭,跟着就是一堆的事情。
      闻造昨天回来,送了老朱的书信,还有北方的战况,朱塬昨夜连夜写了回信,一大早,再次喊了闻造过来,让他再次踏上北上的路途。
      这一次,朱塬主要和老朱说了一件事。
      关于大都那边,元廷各部的各种文献,还有大都的各种匠人,一定要重点关照,最好全部都送到金陵。
      换源app】
      至于其他,金银珠宝,朱塬并不是太关心。
      另外,关于北方战事,朱塬这次也没有再给出什么意见。倒是想要让老朱收敛一些,毕竟刚刚拿下大都,转眼就去包抄王保保,多多少少有些激进。
      以往老朱可不这样。
      不得不说,自己这影响力……朱塬自己有时候都觉得,有些过头。
      倒也不是太担心。
      朱塬同样能看出来,北方大局已定,因此,王保保那里,就算这一仗输了,或者,让王保保跑掉了,也无关大局,不过是今后麻缠一些。
      无论如何,打完了这一仗,相比曾经只是拿下大都,这次一举铲除了元室的根基,其他各个方向的元廷势力,要么自立,要么归顺。
      归顺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自立……
      这年代,想要得到一个法理正统,其实远远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你自立为王,别人认不认?
      不认,那就是纷争。
      现实是,哪有那么好认的。
      送走了闻造,乔旺也带人过来,送上昨晚烧好的第一炉玻璃。
      事情顺利也不顺利。
      顺利的是,二十个坩埚,全都出现了很晶莹的各种东西。
      不顺的是,不知道是不是烧过头了,各种颜色,各种观感的‘玻璃,全都与坩埚黏在了一起,因此,工匠们是把坩埚一起捧了送过来,让朱塬决定该怎么办?
      这些坩埚可不便宜,不能如其他模子那样直接砸掉。
      再就是,无论是乔旺,还是其他匠人,也都发现,这些个成品的‘玻璃,绝对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只是,当下情形,似乎……有些不对。
      朱塬一开始也有些蒙。
      黏在一起了,该怎么办,在线等……什么都没等来。
      只能自己想。
      绞尽脑汁一番,终于回过神。
      玻璃的熔点……不对,玻璃没有固定熔点,好像是甚么……一时间又想不起来,总之,大概有个融化温度。
      相比可能要一两千度级别的烧制温度,玻璃的融化温度很低,似乎,只需要六七百度的样子。
      想到这里,不用乔旺他们再去山下的炉窑,就是在朱塬住处这边,直接烧了焦炭炉子,放上坩埚,果然如同朱塬所料,加热一阵,玻璃就开始融化,相比起来,大概耐热要3000度级别的石墨坩埚,安然无恙。
      玻璃融化,接下来就是塑形。
      提前已经找了匠人。
      说来有趣,除了制作陶瓷的匠人,朱塬还另外找来了两个吹糖人的。
      好像,曾经的玻璃制品,当然,是手工玻璃制品,而不是工厂的机械化生产,总之,似乎……就是吹制出来的。
      同样提前准备了各种工具。
      朱塬的第一目标还是温度计。
      已经有了方案。
      首先,要做出毛细玻璃管。
      现场提出要求,匠人们开始尝试,先吹拉出玻璃管,然后,再通过拉扯,将玻璃尽可能延长,让中间空洞变细。不过,几个匠人一同尝试,各显神通,最细直径也只有两三毫米的样子,达不到朱塬的要求。
      随后又有人提出,通过钢丝进行穿孔。
      立刻吩咐人去找了工具。
      细钢丝,软化的玻璃,拉丝,留空。
      又是一番尝试,总算做出了直径在一毫米以内的超细玻璃管。
      有了玻璃管,还有温度计下方……朱塬也不知道该叫什么,总之,盛放膨胀液体的部位,或者酒精,或者水银。
      朱塬当然选择酒精。
      水银有毒。
      总之,先做出一个小小的圆球状容器,如同小了很多号的圆底烧瓶。
      然后再与毛细玻璃管烧融在一起。
      这一步骤并不容易。
      要将两者粘合在一起,又要确保毛细管和底部的空腔不会被阻塞。
      同样尝试了好几次,终于算是成功。
      初步成品,底部的膨胀液空腔,朱塬特意做的比较大,大概一厘米直径,这也是提前斟酌的,可以装更多的膨胀液体,以便在受热时,上方相比后来温度计到底不算很细的管子里,液体有更多的膨胀空间。
      玻璃管的长度也达到一尺。
      然后,就是后续的步骤。
      暂时没有酒精,找了烈酒作为替代,染色,煮沸,将做好的温度计样品置入其中,让煮沸的红色酒业慢慢从毛细孔中渗入,直到底部的空腔差不多装满。
      虽然不是纯酒精,但也不是纯水,因此,烈酒的沸点,应该不到100度。
      朱塬希望能达到测试沸水的程度。
      也就是摄氏100度。
      考虑到这一要求,其中一个细节,毛细孔中的酒液,不能全满,要留下一定空隙。
      最后一步,保持温度计在煮沸烈酒当中的状态,树立起来,顶部擦干,磨砂,旁边再烧融一小块玻璃,将温度计上端的毛细孔粘合密封。
      这一步也是麻烦。
      为了保持温度计内酒液适当的高温膨胀状态,又不可能直接上炉子烧制,不然,里面酒液肯定蒸发殆尽。
      还要磨砂,以保持粘合紧密。
      粘合完成,这年代的第一支温度计,正式出炉。

第112章:温度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