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0章 你个皇帝的心思坏得很,一句话都不能信[2/2页]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萧蓝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再说了,提兵攻打倭国,你拿个鬼攻打呀!
      有船吗?有兵吗?
      倭国什么情况都不知道,就去攻打,腿儿着去吗?然后骂人家一顿,把倭王位让出来?
      真是信了你的鬼!
      皇帝嘴里有一句实话吗?
      当时倭郡王怎么就没揭穿他呢?
      皇帝就是要降朱祁镇的王位!实锤!
      “诸卿,你们说,该不该惩治这毒妇?”朱祁钰算是把毒妇的屎盆子,扣在皇太后头上了。
      重臣有点后悔了,不该星夜入宫打扰陛下休息。
      这不,报复来了。
      逼他们站队。
      “陛下与太后和睦,方是天下之福。”胡?醭镀ぁ
      “是呀,为了大明,朕忍了,都忍了。”
      朱祁钰语气悲戚:“但太宗英灵不能忍呀,他降下雷劫,劈中了皇太后,天罚皇太后!”
      “只是祖宗不能开口说话。”
      “否则一定废了她!”
      “为朕出气!”
      群臣狂翻白眼。
      估计太宗皇帝能开口,一定会骂:你个不孝儿孙,惊扰俺沉睡。
      朱祁钰语气一缓:“但是不能呀。”
      “她终究是朕的嫡母,对朕有养育之恩、扶立之情,恩深情重。”
      “朕尚未报答,如何能让雷劫降下呢?”
      “所以朕以身抵挡雷劫,舍身救母,感动了太宗皇帝。”
      “这才收了神通。”
      噗!
      朝臣忍俊不禁,您能再扯点吗?
      刚才骂人家是毒妇。
      转头就舍身救母了。
      你个皇帝,心思坏得很,一句话都不能信。
      “陛下孝心感动上苍。”诸臣捏着鼻子认栽。
      论不要脸,还得看皇帝,比城墙拐角都厚。
      太宗皇帝收去雷劫,有几个时辰了吧?
      皇帝还能编出新故事。
      佩服呀。
      朱祁钰脸色一点都不红,满脸悲戚:“皇太后醒转后,朕衣不解带,伺候皇太后汤药,朕事母至孝呀。”
      仿佛在说,快夸夸朕。
      噗!
      事母至孝,这话有自己说出来的吗?
      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
      还衣不解带,你要是衣服解带,就出事了。
      朝臣只能跟着吹嘘呀。
      朱祁钰给他们一个眼神,给朕扬名,就靠你们了。
      微臣做不到呀。
      “陛下,难道真要实封漠……倭郡王吗?”
      这个问题也就于谦敢问。
      他和皇帝是一根蚂蚱上的。
      “皇太后之命,朕有什么办法?”
      朱祁钰苦笑:“圣旨都传出去了,实封是一定的了,但要先夷平倭国,好让倭郡王治理。”
      于谦一愣,您的目标是攻打倭国吧?
      拿倭郡王当靶子?
      “陛下,倭国和大明隔着海洋呀,如何派兵攻打呀?”王?是聪明人,知道给皇帝递话。
      “等沿海的倭寇靖平,朕试着下诏给倭国,令其倭王退位,让倭郡王继位,即可。”
      您真当自己是洪武大帝啊。
      一道圣旨就管用。
      “这都是后话。”
      朱祁钰不想谈论开海的问题,这个问题有点敏感。
      “诸卿,今晚就把早朝的事议了吧,明早朕偷个懒,尔等也睡个早觉。”
      “臣等谢陛下隆恩。”
      诸卿跪拜,然后坐在锦墩上,议一议大事。
      坐在锦墩上,在养心殿议事,还真是第一次呢。
      “宗录司可否改组成功了?”朱祁钰问。
      “回陛下,只是原部门放在一起办公而已,已经结束了。”白圭回禀道。
      “宗录司设一司正,设为从五品官员,下设僧录局、道录局、喇嘛录局、回回录局、其他录局。”
      “一司五局。”
      “暂且如此,以后还有其他大教,也设一局。”
      “宗录司的司正,尔等可有人选?”
      朱祁钰对宗录司十分重视。
      提及朝堂事,胡?跷剩骸氨菹滦枰?裁囱?娜瞬牛俊
      大家对宗录司还没有清楚认识。
      “这个司正,首先要精通各教教义,对佛道喇嘛回回的教义,信手拈来,口才一定要好。”
      “其次,必须是进士出身。”
      “学了教义,儒家的根儿却不能忘却。”
      “其三,公平,能一碗水端平五局。”
      要求有点苛刻了。
      教义好学,让进士钻研教义,都是能学会皮毛的,至于深层次的,则需要经年累月的钻研,但难不倒进士。
      “陛下,微臣倒有个人选。”
      王复却道:“盛?,景泰二年进士,其人博闻强记,有辩才,极为善政。”
      “若由他来担任宗录司司正,他不止能学会各教教义。”
      “还不畏险阻,敢去乌斯?辩经。”
      盛??
      朱祁钰还真有点印象。
      胡?跞吹溃骸袄铣加杏∠螅?巳耸强橛补峭罚?臼蔷┲杏?罚?缃裨谡憬??皇贝?此嗜颂?诺淖啾ā!
      原来是他!
      朱祁钰的心里人选是周一清。
      周一清就是举报宁王谋逆的御史。
      “就依王卿所言,调盛?入中枢,担任宗录司的左司正。”
      朱祁钰定下来:“再调江西御史周一清入京,担任右司正。”
      “诸卿,尔等还未明白,朕苦心积虑改革的目的。”
      “在西北的寇深和原杰,给朕上奏疏,说当地人多为信奉回回教,而越过甘肃,西海(青海湖)之西,俱是信仰回回教的百姓。”
      “太祖、太宗时,中原也有回回教传教。”
      “但到今天,已经绝迹了。”
      “国朝对回回教的了解,还是文献上的,对其教义更是知之甚少。”
      “所以,朕需要人懂回回教教义。”
      “原杰在奏章中说,想统治西北,一靠军事,二靠信仰,才是长治久安之计。”
      “中原佛道,不愿意深入西北,说白了就是窝里横。”
      “在中原朕给他们太多了。”
      “所以不愿意去传教,不愿意和回回教、喇嘛教碰撞,这是懦夫所为!”
      “等盛?入京后……”
      “明年,朕就要整饬宗录司。”
      “宗录司官员必须精通各教教义,吸纳天下僧道喇嘛回回入宗录司当官。”
      “乌斯?,更不用说了。”
      “草原上多少人信仰喇嘛教,诸卿都知道。”
      “幸有太宗皇帝,迎喇嘛教入中原,连朕都被喇嘛灌顶过,用喇嘛教控制漠北。”
      “而中原,却没有喇嘛高僧,这能行吗?”
      “语言不是障碍,要学会,要精通,要比喇嘛还要精通其教义,这样才行!”
      朱祁钰认真道:“朕既然设了宗录司,就要招募喇嘛教、回回教的高僧入职……”
      话没说完,就被于谦打断:“陛下!”
      “元朝时,回回教肆虐中原。”
      “太祖立国后,恢复佛道,使佛道大兴,回回教逐渐暗淡,最终退出中原。”
      “盖因回回教教义,和我中原人心不符。”
      “所以太祖皇帝不许其传教,断其根脉。”
      “陛下若招募喇嘛教、回回教高僧入宗录司,那么其传教之势,将不可阻挡。”
      朱祁钰笑道:“邢国公所虑甚是。”
      “但,挡,能挡得住吗?”
      “国朝保护佛道这么多年,给他们养成了什么习惯?”
      “鱼肉百姓,视朝堂法度于无物。”
      “越养越废,一群垃圾。”
      “只有让他们去争、去抢,才能不断壮大自己,否则,就淹没于历史长河吧。”
      朱祁钰认为,竞争,才是进步的最佳途径。
      越保守越落后。
      “邢国公所忧虑的,朕也在思考。”
      “这就是朕设宗录司的第二个目的!”
      “改良教义!”
      “朕要用宗录司,抓住天下教派的话语权。”
      “然后,依着对朝堂有利的方向,更改教义,令其学新教,不许学旧教。”
      “这样一来,无论百姓信仰什么,信的内容是什么,都在中枢的掌控之下。”
      “有何可虑?”
      朱祁钰笑问。
      诸卿恍然,于谦仍然忧虑道:“陛下之策,是百年之策,却不能解决今日之忧虑。”
      “百姓是盲从的,一个人信,就会鼓动很多人信。”
      “久而久之,整个地方就被染色。”
      “令其信仰容易,令其改信可就难了。”
      “微臣担心,等陛下百年之策形成时,中原已无佛道容身之地了。”
      “而佛道,才是我华夏人安身立命的东西呀。”
      没错。
      回回教的厉害,就在于快速染色。
      大元能打下那么大的疆域,就跟回回教有着密切关系。
      这个问题十分沉重。
      朱祁钰也听进去了:“那邢国公有何高见?”
      “微臣以为,可令人钻研其教义,但不许其在中原传教,等改良教义后,再放弃传教。”
      于谦冷笑道:“倘若他们不愿,微臣愿意领兵,平其叛乱。”
      “邢国公严重了。”
      胡?跞吹溃骸安恢劣谧叩缴甭镜哪且徊健!
      “陛下修改教义之策,想他人之所不敢想,甚是高明。”
      “但陛下想过没有?”
      “西海以西,如今尚未归属大明。”
      “算是大明的敌人。”
      “对待敌人,自然要残酷些才好。”
      “那些从战乱中存活下来的,应该是顺民,而不是逆民。”
      “陛下想用宗录司控制教义,想法没错,但太慢了,大明等不起。”
      朱祁钰目瞪口呆。
      你们总说朕着急,怎么和胡?醣绕鹄矗?薇涑杀J嘏赡兀
      王?笑道:“陛下会错意了。”
      “西海以西,地广人稀,全是胡人部落。”
      “势力极弱。”
      “大明以前看不上。”
      “现在有了玉米三宝,海西也可以种植玉米,海西就成了宝地了。”
      “那咱们平定西海以西,派两万骑兵即可。”
      “怕是马踏一地,投降一地,毫无难度。”
      “陛下想实控也好,想设都司也好,全凭陛下心意。”
      王?这话说得霸气。
      根本不把海西诸寇放在眼里。
      其实,成华朝之后,还有海寇,就是西海以西的番人掠边,经常袭扰甘肃,困扰大明半个时代。
      这个时代还没有。
      在朝堂眼里,天下最强的是瓦剌,第二是鞑靼,大明算是第三位的。
      海西诸藩,就是肥羊。
      旦夕可平。
      “邢国公,佛教也非我华夏本土教。”
      “也是舶来教。”
      “但在我华夏生根发芽多年,已经成为我华夏之教。”
      “若我朝愿意用时间,自然也能令喇嘛教和回回教,变成我华夏之教。”
      胡?跣Φ溃骸疤煜陆膛桑?挥卸源恚?豢闯?迷趺从谩!
      “用得好,那就是无上之教。”
      “用得不好,只是执政者水平差劲而已。”
      这是实话。
      于谦也点头,表示同意。
      能化土为汉、化胡为汉,怎么不能化外教为本教呢?
      佛教,就是最好的例子。
      “就依老太傅之意,明年开春,踏平海西!”朱祁钰决定了。
      “陛下,明年不行!”
      胡?跞吹溃骸耙焕从衩兹?χ肿硬还唬?薹úブ秩ズN鳎弧
      “二来,甘肃需要准备时间,需要摸清敌方情况;”
      “三来,宗录司也需要时间钻研其教义;”
      “四来,则是需要往甘肃移民,用汉民充塞,才可以保证甘肃不丢。”
      “只要甘肃在手,海西就逃不出我大明的手掌心。”
      朱祁钰空欢喜一场。
      “罢了,就定在后年吧。”
      “陈友已经迫不及待了,海西一仗,就让陈友去打。”
      “说回宗录司。”
      朱祁钰道:“其他,就是土人的教派,土人信仰各异,朝堂也要重视,派人去学,然后改良。”
      朝臣点头。
      以前朝堂是看不上两广云贵闽这等边陲之地的。
      但皇帝一心开拓两广。
      “天下僧道,聚集汉地的太多了。”
      “明年开始,天下各城,只允许一座寺庙、一座道观,可以建得雄伟。”
      “多余的,全都迁去边陲之地。”
      “甘、宁、辽、热、两广、云、贵、闽,建一座城,就入驻一座寺庙、一座道观,僧道去传播佛道。”
      “还有儒家。”
      “朕打算让孟氏从主宗里分出一支来,去广西。”
      “如今广西靖平,尚为空虚,需要孟氏填充。”
      同样在山东的孟氏。
      命运早就注定了,要去填充西宁。
      等明年西宁大城修完,就要去了。
      中枢会建一座庞大的庙宇,供奉孟圣人!
      将孟圣人之道,传去海西。
      如今皇帝又改注意了,把孟氏拆分一支,去广西。
      西孟和南孟就此形成。
      其实从太祖皇帝开始,就讨厌孟子。
      全因孟子那句“民贵君轻”。
      太祖皇帝和孟氏怄气,逼着孟氏修改了孟子,否则孟子被设为禁书,还不许供奉孟子。
      和煊赫的孔氏相比,孟氏就显得是受气包了。
      “年后朕就会传旨,孟氏也学孔氏一般,拆分出无数房来,填充天下各城。”
      朱祁钰认真道:“儒教才是朝堂安身立命的根本,绝不能断绝!”
      “朕不能看到,任何一座城池,文脉稀薄,甚至断绝!”
      “决不允许!”
      朝臣叩拜:“陛下圣明!”
      没人敢忤逆皇帝。
      皇帝对拆分孔孟,决心已定,不容更改。
      “马上就十二月了,快过年了。”
      谈完正事,朱祁钰笑着问:“诸卿可有备年货呀?”
      “陛下,距离年关还远着呢。”
      “臣等都不是京师人,家眷都在老家呢。”
      “过年也和往年一样,冷冷清清的。”王?笑着说,也十分无奈。
      “今年三十下午,朕和你们一起过年,如何?”
      朝臣一愣,皇帝又要闹哪出啊?
      “朕有个好东西,要赐给你们,年三十,朕一起赐给你们。”朱祁钰卖个关子。
      他准备很久了,算是新年礼物吧。
      听这口气,是好事呀?
      “而且,年货尔等不必备了。”
      朱祁钰笑道:“辛苦一年了。”
      “诚然,天下间你们是最辛苦的人。”
      “年货宫中给你们备齐,再多发一个月俸禄,发银子。”
      朝臣都愣住了,皇帝唱哪出呀?
      “不瞒诸卿,江西第一批银子解送入京了。”
      朱祁钰笑道:“年关之前,大部分都能送入京师。”
      这是好事呀?
      而王?和王复则激动地看向皇帝:“陛下、陛下。”
      朱祁钰侧目看过去。
      王?跟个老小孩似的,嘴型说“黄河”。
      “王卿大声说出来!”朱祁钰脸上堆满了笑容。
      王?站起来,高声道:“陛下承诺了,要用三十年,根治黄河!”
      什么?
      朝臣全都站了起来,满脸惊异,难以置信。
      连于谦都没收到风声。
      只有胡?酢⑼醺f和王复知道。
      瘸了的王越惊呼道:“陛下是要根治黄河?是根治?”
      “王越,坐下!”
      朱祁钰走过来,按住他的肩膀,掷地有声道:“根治!”
      “从宋朝开始,祸乱黄河两岸百姓的黄河,朕要彻底根治,恢复原来走向。”
      “一切都回到原来的模样!”
      “朕不惜一切。”
      王越瘸腿,朱祁钰心有愧疚,对他格外关照。
      王越哽咽道:“微臣是大名府人,家里却也受过黄河水患,今年山东,就有几十万人受灾呀!”
      “只说今年,因黄河受灾人次近三百万人!”
      “过去几百年,因黄河死的人,怕是要上亿呀!”
      “黄河,曾经是华夏大地的母亲河,却成为了祸乱华夏的大灾患!”
      听着这些话。
      很多人流泪。
      身在阁部,天天看着报灾,心里难受呀。
      “三十年后,就绝对不会了!”
      朱祁钰抓着他的肩膀:“王越,你这条腿,是在山东丢的,因为黄河水患丢的!”
      “朕记得,永远都记得!”
      “从江西收缴的七千万两银子!”
      “朕打算全部拿出来,根治黄河!”
      “这些肯定不够!”
      “但锦衣卫还会清查江西,还会源源不断的往上收缴银子!”
      “这些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朕打算总共拿出两亿两银子!”
      “根治黄河!”
      “不够的,朕再出!”
      “够了为止!”
      朱祁钰掷地有声道:“不止黄河的水患,天下河流,朕都要治理,给朕三十年,朕要给大明百姓,一个全新的大明!”
      “那个时候,不会再有任何水患灾害!”
      “朕要为后世子孙,做一件大事!”
      看书页进群!简介的下面,点击就能进来,快来吧,兄弟们!
      (本章完)

第230章 你个皇帝的心思坏得很,一句话都不能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