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水稻可以提前这么长时间收割,那就有点吓人了。
听到徐达的询问,朱桂脸上露出笑容,愉快的说道:“世叔,你不知道,这种水稻最大的特点就是产量高、成熟时间短!”
“咱们大同府这里,平常百姓们所种的水稻是一年一熟,早春种下,晚秋收获,但我这种新培育出来的水稻,是早春种下,早秋便可收获!”
“哦,不对,”朱桂想了一想,改口说道:“应该是只要春天时节种下即可,哪怕晚一点都行,秋初同样都可以进行收割了。”
“这样一来,便可以给种植小麦留下相当宽裕的时间,就不容易造成老百姓青黄不接的局面了。”
“如何?世叔,我这水稻,还算是说的过去吧?”
徐达听完他的解释,震惊无比,感慨着说道:“若真的能够这样,那何止是说的过去,简直是造福了整个大明的百姓啊!”
这种水稻能够提前一个月收割,对于下一茬小麦的播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完全可以让许多老百姓家中避免出现饿肚子的情况,从此再也不会有青黄不接这种惨景发生了。
不过徐达转念一想,又十分困惑的问道:“那收割的时间上呢?为何只需要半个月,是否其中另有说法?”
收割地里的水稻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活计,每年水稻成熟以后,家家户户,无论男女老少,全部都得拿着镰刀一起下田收割。
要不然,万一遇上连续的下雨天气,那这一年的辛苦就算白忙活了,全家人都得饿肚子。
最关键的是,这些稻子收割下来以后,还得抓紧一切时间将谷穗给打下来,让太阳将其彻底晒干,这样才算是最终的收获。
谷子一旦成熟以后,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开始从谷穗上掉落,而掉到田地里以后,想要将它们给捡出来,可就是一桩大难事了,费事费力不说,效率还很低。
所以基本上一到收割的季节,百姓们就抓紧时间,全家出动,好几个人一起下地收割,然后再将成捆成捆收割好的谷穗进行打谷分离,最后运到晒场晒干。
让徐达疑惑不解的是,既然朱桂信誓旦旦说这种新水稻能够达到亩产三十石,那么在如此大的产量面前,只怕百姓们全家一起收割一块田,也得花费上一整天的功夫。
然后还要加上打谷、晾晒的这些过程,怎么算半个月的时间都不够啊?
徐达自己心中默默计算了一下,以大同府目前的田地数量,再加上朱桂所说的亩产三十石产量,哪怕全大同府的百姓们一起出动,想要全部彻底收割完成,最少也要一个多月时间。
为何朱桂却说只需要半个月?
这可是足足减了一半时间还多啊,怎么可能呢?
朱桂看着徐达那充满疑惑的表情,却不愿意再多做解释了。
如今的大明,在稻谷收割完成以后,采用的还是人力往稻桶中打谷的方式,速度很慢,而且相当耗费人力。
这活孩童与老人都干不了,只能由家里的青壮年出马,因为甩谷的时候需要出力,所以时间上耗费极多,效率也十分低下。
因此朱桂想到了后世农村那种用脚踩的老式打谷机。
这种打谷机制造起来并不复杂,使用起来也很容易,但比起现在这种靠人用手打谷的方式,效率不知道提升了多少倍!
这种新器械,朱桂暂时也无意向徐达多做解释,你就是一名武将,也无需知道这么多,反正到时候你看到了,自然也就明白了。
早在发动大同府百姓们去开垦荒地的时候,朱桂便已经安排了大量人手,开始制作这种老式的脚踩打谷机。
时至今日,这种脚踩式打谷机已经做出来数千架了,在朱桂的预计中,再做上两个月,到时候便可以完全满足大同府百姓们的需求了。
那样的话,打谷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百姓们也可以腾出手来,加快收割水稻和晾晒稻谷的速度,整体的效率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届时,朱桂估计所有人的脸上,都会充满了喜悦的笑容!
第一百零一章 脚踩式打谷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