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一视同仁,做到公平公正。”
“明白了吗?”
管事纷纷躬身答应。
与此同时,在朱标身边,有几名文臣正在义愤填膺的说着什么。
“太子殿下,代王他这是想干什么?”
“我大明自建朝以来,秉承儒家传统,读圣贤之书,以科举取士,从来没听说还要开设农业、商业这些课程的!”
“科举乃是选拔大明治国人才之试,而非种田商贸之试!”
文臣们神情激动,向朱标痛陈利弊。
“太子殿下,代王这分明就是在僭越,他岂能如此随意行事?”
“我大明以策治国,以文取士,代王如此做法,简直就是要断了天下读书人的希望,断绝大明栋梁之材的前途啊!”
朱标看着身边这几位文臣,他们都是前不久从东宫赶来,随侍朱标的。
朱元璋虽然以武力平定了天下,但大明建立以后,是以文治国,对文臣十分重视。
朱标自从被立为太子以后,东宫中的属官,全是天下闻名的智谋之士,都是饱读诗书的儒家文臣。
眼下看到众人纷纷反对朱桂开设大同学府,他心中也颇感为难。
无奈之下,朱标只好来寻朱桂,想和他好好沟通一下,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
“十三弟,你告诉为兄,开设这学府倒也罢了,的确是一桩大好事,但你为何要在学府中设立这些课程?”
朱标疑惑的问道,“大明科举只考四书五经,十三弟你又不是不知。”
朱桂对朱标的到来早有预料,他很清楚,要想在儒家的思想禁锢之下冲出重围,这种反对之声是必不可少的。
在他看来,只会空谈治国、纸上谈兵的科举取士,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能够选拔出来的人才其实很少。
若是想要大明变得越来越兴盛,那就需要在农业技术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毕竟如今是农业时代,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粮食。
而想要在农业上有所发展的话,大量的基础农业技术人员是绝不可少的。
这些人哪怕没有很高的才智,但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培训,便可以在农业方面大展拳脚了。
这才是能够让大明稳定向前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这条道路上,不需要那些整日只会夸夸其谈,抱着四书五经不撒手的所谓“读书人”!
不过这些话,朱桂不能和朱标实话实说。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朱标这位太子从小就接受儒家文化熏陶,是在多位大儒的教育成长起来的,自己的这些想法,朱标是很难理解并接受的。
此时他看到朱标急切询问,想了一想,这才说道:“大哥,我之所以要开设这大同学府,主要还是为了能够让大同府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倒并不是只为了增加这些课程而已。”
朱标愣了一下,随后又问道:“那这学府新增的课程也太多了吧,仅仅一个农业下面便分设了十几门课程,还有算术、商贸这些……”
“十三弟,你招收的这些学子,他们可都只是孩子啊。”
“如此多的课程,他们能学得过来么?”
朱标笑了笑,“其实这些课程也就是看着多一些而已,等到这些学生们都入门了,学起来也没那么困难。”
“再说了,学了这些课程以后,即使他们将来考取不上功名,至少也能有一技傍身,生活不成问题。”
朱标看到朱桂如此表态,心中微微叹了一口气,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而这个消息被朱标身边的文臣知道以后,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岂有此理!”
为首的文臣怒气冲冲的对另外几人说道:“我们再去寻太子,若是还不能令代王停办学府,那我们就联名上书,弹劾代王!”
第五十四章 开设学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