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偌大的校园里找一个预备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他走进校园,便向门卫室走去:“麻烦帮我说一声,我找校长郭洪恩先生。”
      门卫指了指旁边的小卖部:“校领导和职工应该已经回家了,那里有电话,你可以直接打电话。”
      “谢谢。”
      刘志民又向小卖部走去。
      此时小卖部中。
      叶知寒正埋头演算着临界质量。
      塞伯讨论了裂变截面、二次中子能谱,推算出要想让爆炸反应产生,需要铀235的浓度达到7%。
      根据塞伯的算法,临界质量应该在15公斤。
      但这个临界质量是和铀浓度有线性关系的,而对于不同的提纯精度,在临界质量的计算上也会有很大出入。
      按照以往的核武器设计观念来讲,能够以最少的物料达到临界质量的形状是球形,而如果在四周加以中子反射物料,那临界质量还会更少。
      不过光是一个结构的变化,所有的计算又要重来。
      问题就出现在这儿,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导致临界质量发生改变。
      所以哪怕有了别人现成的数据,还是不可能制造出稳定的核武器。
      只能自己来算。
      叶知寒最后还是采取的罗伯特·克里斯蒂的裂变内部结构——用两个相配的半球,且两个半球的总量不到临界质量。
      但是通过内爆,将他们原有的密度挤压的增加一倍,这样缩短的裂变中子在原子核之间穿行的距离,从而使质量超过临界。
      这个设计一方面是对核燃料的需求会降低一些。
      毕竟现在国内的铀原料……实在是不富足,能省则省吧。
      另外一个,采用内爆法,对于铀的利用率也能更提升一些。
      所以综合来看,这个结构在当下来说无疑是最合适的。
      不过计算是个大问题,中子密度是随着时间在朝外扩散的,满足扩散方程,同时中子的密度还因为链式反应的进行在不断增加,所以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如果再考虑富集度和反射层,那计算起来的因素就更多了。
      叶知寒满脑子都是核聚变的公式,以至于压根没有注意到一个穿着中山装的男子从他身后走了过去,然后拿起小卖部的电话拨打了一个电话。
      也没有听到这个中山装男子说——我是刘志民。
      甚至当刘志民离开之后,他也都没有意识到,这个狭小的小卖部里,在刚才竟然进来了一个人。
      直到晚上十点左右。
      他才在小卖部打烊的时候,离开了。
      “小生,你没事儿吧?”小卖部老板看着嘴里念叨着公式,手指在空中乱比划的年轻人,不放心的问了一句。
      可也没听到回应,叶知寒就走了出去。
      学校熄灯是固定的时间,但他不能因为熄灯就停止思考。
      关于临界反应的动态方程他隐约已经有了头绪。
      如果用罗伯特·克里斯蒂的裂变结构,那似乎一切都是变量,根本无法提取函数关系。
      可如果改进一下,用固定体积呢?
      叶知寒一下子想通了很多,急忙蹲在地上,拿着树枝推算了起来。
      十一点十五左右。
      豫省校园已经没有人影了。
      叶知寒在

第8章 推演……成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