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章:说媒[1/2页]

儒剑仙 七月未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宋知书有些惊讶,怎么突然之间,多了一道儒家正气?
      “这?”
      自己十五年的默写,才有六道儒家正气,眼下只是送出一把纸伞,就有一道儒家正气。
      “不对,不是一道,是半道左右,相当于省去一年默写,这是怎么回事?”
      宋知书细细体悟,他仔细回想方才发生的一切,一把纸伞就省去一年的默写,这还真是有点惊讶啊。
      开启一个玉盒,需要十道儒家正气,眼下有六道半,按照这个趋势很快就可以开启第一个玉盒了。
      只不过宋知书好奇的是,为什么送出一把纸伞就能得到半道儒家正气。
      “仁爱吗?”
      这是宋知书第一时间想到的地方,儒家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自己方才所作所为,属于仁爱,对于一个凡人而言,修仙者高高在上。
      没有人会去在乎一个蝼蚁做了什么事情,他们只考虑结果,按理说弄湿了书信,多少会被说上几句,倘若书信重要,一番责骂下去是少不了的,真要是脾气上来了,前往金陵邮驿,只需要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让对方失职。
      这也是对方为何略显惶恐的原因。
      “以人为本,人性关怀。”
      宋知书细细咀嚼着这句话。
      “看样子我的猜想应该是对的,儒家五常可以增加儒家正气。”
      宋知书露出喜色。
      就在方才,他还苦苦思考儒家正气应当如何获得,却没想到一件小小的事情,让自己明白儒家正气的获取方式。
      “做好事,积攒儒家正气吗?”
      确定方法,宋知书长长吐出一口气,这或许就是人生无常吧,上一刻接受事实,打算再等待十五年,下一刻就知道了解决方法。
      这种感觉,让宋知书极其愉悦。
      既然有了方法,宋知书不再迟疑,外面倾盆大雨,只怕有不少人要被淋湿,这要是自己买些纸伞送给行人,十道儒家正气岂不是随随便便获取?
      想到这里,宋知书直接动身。
      不过,手中的书信,宋知书还是先拆开看看。
      书信已经被打湿,放在书桌面前,小心取出。
      是李青舟的回信。
      不知道为什么,若是昨日,收到这样的书信,宋知书会感觉自己很紧张与激动,可现在宋知书反而有些平静。
      或许紧张与激动的原因,是担心被拒绝,很多事情极有可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可现在不一样了,自己拥有圣塔,未来可期,即便是青舟师妹拒绝了自己,宋知书也不难受。
      当然要说一点紧张都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呼。”
      宋知书吐出一口气,随后观看书信。
      恩,很简单,青舟师妹写的字,一如既往的丑,不止如此,她还是个文盲,上面没有写一个字,单纯的就是一个叉。
      意思很明确,不答应,这很符合青舟师妹的行为。
      有点难受,也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青梅竹马外加上婚约没想到还是被拒绝了。
      “确实,已经练气四层了,未来可期,对比起来,我才不过练气二层,身为男子不如女子,这本身就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若换做是我的话,也不会答应。”
      宋知书自我安慰,也是开导自己,好在的是拥有了宝塔,也没那么难受了。
      不过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罢了。
      将书信放在一旁,宋知书一向不喜欢被女人影响情绪,有句话说的很好,无爱方可破情局。
      收拾一下心情,宋知书离开家门。
      大雨倾盆,看起来很是吓人,若不是为了儒家正气,宋知书绝然不会出门。
      为了儒家正气。
      宋知书没有??拢?巴?踊跗搪蛄硕??阎缴
      为了有效将纸伞送出,宋知书没有选择在修士区驻留,去的是东市,东市周围都是凡人,纸伞这种东西没有什么价值,给予修士的意义不大。
      倒不如赠给寻常百姓,对他们的帮助更大一些,尤其是一些妇孺孩童。
      如此。
      大约两个时辰。
      二十把纸伞全部被宋知书送了出去,但并没有想象中一大堆儒家正气凝聚。
      尤其到最后,一丝丝儒家正气都没有,还不如默写一遍文章。
      东市街道屋檐下。
      宋知书微微皱眉,有些疑惑也有些好奇。
      “先前赠送的纸伞,确实有一些儒家正气,但对比之前的信差而言,确确实实少了很多很多。”
      “二十把纸伞,加起来不过半道儒家正气。”
      “问题出在何处?”
      宋知书有些疑惑,确实有点不明白了。
      街道当中,百姓们行色匆匆,突如其来的大雨,确实扰乱了这片区域的安静。
      宋知书立在屋檐之下,安静思考。
      过了许久,大雨没有丝毫停下来的意思,而宋知书也逐渐琢磨清楚了。
      “我虽然是在做好事,但我的初心已经变了,之前的我,是发自内心,帮助信差,可察觉有利可图之后,我再去做好事,虽然依旧可以得到认可,但这种并非是发自内心。”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节有所记载,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第五章:说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