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现阶段我国及时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最佳选择。要深刻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从讲政治的高度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牢牢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
从必要性看,坚持“动态清零”,是由“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所决定的。两年多来,不管疫情形势如何发展,无论不同阶段的防控措施如何调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主题始终不变,不遗漏任何一个感染者,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患者,我国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住院病例数均远低于全球平均值。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的现实国情。如果不坚持“动态清零”,势必加大易感人群感染风险,最终形成规模性反弹,造成医疗资源挤兑。从可能性看,有实现“动态清零”的能力和底气。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有效建立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第一道防线,迅速控制住疫情后即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发展成绩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疫情尚未远去,战“疫”不能懈怠,发展不能停步。能不能做好防疫情与稳经济“双统筹”,决定着我们能否实现今年经济发展目标。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肆虐,给中国和世界经济运行带来巨大挑战。疫情之下,最受影响的莫过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像是旅游业、餐饮、酒店等,受到的冲击就十分大,众多餐饮企业倒闭、酒店关闭、境外旅游迟迟未能开放等,许多人面临着失业与找工作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开始加大政府扶持,积极推行各项优惠措施,确保疫情之下,社会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
一系列举措陆续推出:允许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延期还本付息;延续执行失业保险保障阶段性扩围政策,向广大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向失业农民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对因疫情影响暂时失业、未参保的困难人员,给予临时救助;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为困难群体代缴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疫情导致供给中断和需求坍塌同时发奏和力度要能够对冲疫情影响,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2020年,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调高赤字率0.8个百分点至3.6%,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6万亿元;实施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创新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2020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2019年。
2022年3月以来,面对疫情冲击影响,加快政府债券发行和财政支出进度,上半年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已达4.65万亿元,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新一轮减税降费举措;货币政策靠前发力,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回升至11.4%和10.8%,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
高效统筹的目的,在于妥善解决现实运行中的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疫情防控中一些与实际脱节的做法、群众的急难愁盼、企业的痛点难点、发展的短板弱项,就是难题的集中体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在优化调整防控措施的同时,及时果断施策,保持合理政策规模,用好工具箱中可用工具,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确保相关举措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在这个过程中,更要始终注意各地区各部门在工作中的统筹协调,不断提高政策部署和落实的整体成效。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经历了很不寻常的过程,总的看当前经济正在恢复,但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稳经济仍要付出艰苦努力。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进一步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我们一定能筑牢疫情防控屏障,争取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
第152章 分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