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3章 太子的意外去世[2/2页]

笑读朱元璋 枫叶寒霜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了修墙以外,另外一件事则是确立国都。
      在征战初期,朱元璋一直将南京做为国家的政治和行政中心。
      四处干仗的时候,南京也可以说是一个战略根据地,做为战争的大本营也能够满足需求。
      当时朱元璋并没有拿下全国,尤其是没有拿下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候的南京做为明朝的根据地勉强没有问题。
      南京的管辖能力可以覆盖到所攻占到的各个地方。
      但是他从来没有想着只在南方窝着。
      北方一直是他野心和目标。
      而当他攻下北方,尤其是攻克北京、山西、河北和内蒙大部分地区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战略失衡。
      首先,南京距离北方尤其距离漠北过于遥远。
      明朝无论是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威慑力都覆盖不到这里。
      国都在南京对于遥远的北方明显存在鞭长莫及的缺陷。
      其次,此时的漠北还有一股顽强的军事实力存在。
      这便是著名的北元军。
      虽然在数次与朱元璋的战争中,北元的势力迅速削弱,甚至连以前的国号都搞丢了,逐步恢复成以前的部落名称,最著名的是两个,分别是鞑靼和瓦剌,但是他们对中原的契据心理一直没有放弃。
      他们也一直试图通过暴力形式夺回他们失去的中央政权。
      以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
      这一向是他们的思想宗旨。
      而最让朱元璋头疼的也是这支势力。
      这群人成天没事干净找自己麻烦。
      轰也轰不走,打又打不起。
      这群人就和苍蝇一样,烦人的厉害。
      朱元璋曾经不止一次的派军征缴,最后都没能彻底消灭。
      时间一长,等南方其他势力都解决完毕以后,北元的势力也就变成了朱元璋的心头大患。
      而在彻底解决掉南方两股尤其是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残余势力以后,朱元璋产生了另外一个念头。
      他觉得南京这个地方已经不适合国都的建立了。
      于是,他产生了迁都的念头。
      但是迁都这件事情可不是闹着玩的。
      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
      比如政治、比如经济、又比如人口,等等的很多要素。
      最迫切的问题则是需要确定国都具体设置在什么位置。
      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面对这个难题,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老家。
      也就是安徽凤阳。
      当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两个人站出来。
      他们坚决反对。
      一个是刘基,另外一个是徐达(当时这两个人还没死)。
      像样凤阳这屁大点的地方做国都根本就没有可能,老大你千万不要痴心妄想。
      但是做为老大的朱元璋直接否决了两人的提案。
      我说能行,就能行。
      不行也行!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向来秉持着说干就干的朱老板还真找来了那么一群人在凤阳折腾了一段时间。
      但是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折腾,他发现在凤阳这巴掌大的破地方建立国都确实实现不了。
      房子是盖了不少,但是没人愿意来。
      毕竟凤阳这个穷的叮当乱响,鸟都不拉屎的地方没人愿意过来吃要饭的饭。
      这下尴尬了。
      还真让那两个家伙该猜对了。
      可是怎么办呢?
      话都已经放出去了,收是收不回来了!
      做为男人,做为皇帝,最看重的就是面子。
      媳妇家当都可以丢,唯独面子不能丢。
      可是这事确实是做不来!
      该怎么办呢?
      后来朱元璋想了一个办法,他给凤阳换了一个名字。
      叫中都。
      然后让人继续在凤阳的干活,只是力度明显减小了。
      同时派出另外两个人分别到两个地方去考察。
      一个去元大都(北京)。
      调查人是他的四儿子。
      朱棣。
      另外一个到关中(陕西)。
      这个人是他的大儿子。
      朱标。
      这两个地方都靠近北方,比起南京要好很多。
      从大小排行来讲,朱元璋应该是将希望更多放在关中。
      因为这个出使人的身份实在特殊。
      皇太子。
      朱元璋第一想法应该就是关中,但是首先回来报信的却是朱棣。
      只是朱棣他自己没有亲自回来,而是派人把画好的地图交给了朱元璋。他自己则忙着完成另外一个重要的使命。
      分封燕王(明成祖,又名永乐大帝),镇守边疆。
      这一年,他十七岁。
      和他同时被分封的还有很多人。
      他们分别是:
      老二朱?荆?馇赝酰?蚴匚靼玻
      老三朱??,封晋王,镇守太原;
      老四朱棣,封燕王,镇守北平;
      老五朱???庵芡酰?蚴卣憬?
      老六朱桢,封楚王,镇守武昌。
      ……
      其他还有很多人,在这里我不一一列举。
      按照朱元璋的做法,我来简单分析一下他这一安排的真正动机。
      首先,他的目的绝不单纯。
      我个人认为这是朱元璋下的一盘棋。
      按照我们现在不同的棋局来解释的话,这应该算是一盘围棋。
      而他的这些儿子全都是其中不同的棋子。
      这些人有两种用途。
      一种对外,一个对内。
      对外,目的是镇守边疆,同时控制军权。
      对内,则是形成彼此牵制,提防兄弟造反,同时坚决维护自己这个老爹的皇权统一。
      同时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作用。
      当自己死了以后,这些人也能够相互牵制,维持皇太子朱标的统治地位。
      不要说兄弟大义这类毫无营养的屁话,在绝对的权利面前,父子反目尚是常事,何况同父异母的兄弟。
      做为政治家来说,满天之下,利益最大。
      如果一定要找出某个比利益更大的东西,那只会是皇权。
      皇权至上,概莫能外。
      做为主角的朱元璋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所以他才会走这么一步棋。
      如果一切都能够按照朱元璋的设计来运行的话,也不会出现什么太大问题。
      但是问题就是,人算不如天算。
      在太子朱标按照朱元璋的指示考察完关中,并且绘制了关中的地图回到南京交给朱元璋以后,发生了一件绝对让他永远也不会想到的噩耗。
      而这件突发事件也彻底打乱他原本设计完美的全盘计划。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17日),太子朱标突然离世。
      享年三十七岁。

第143章 太子的意外去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