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阳先生看到这里,松了口气,心想自己的鉴宝水平没有退步。不是他不行,是眼前这年轻人太厉害。
      交易完成之后,阳先生直接就离开,没有选择委托拍卖,而是卖断。
      柳如烟这时候才问道:“这三件就价值八百万了吗?”
      楚健说道:“这把折扇都价值将近四百万。”
      中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折扇和团扇二种。一把折扇主要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构成。
      普通的折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韧纸做扇面。
      讲究一点的,扇面上还要题诗作画。高级的折扇,扇骨和扇叶往往要用象牙制作。上边呢!还要雕刻出各种纹饰,扇面也大多带有名人的字画。
      其实,折扇很早之前就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唐宋之前。
      但真正让折扇才能为文雅之物,就要从明朝时期说起。
      从明永乐帝开始主导折扇潮流,他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分赠于大臣。一时间,折扇成为一种时尚。文人雅士学着互赠题诗词字折扇,表喻友情别意。手持折扇,成为当时生活中高雅的象征
      然而到了清朝时期的话,折扇更是再进一步的发展,国外的贵族,也开始喜欢上折扇。
      乾隆时期,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折扇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很显然,眼前的这把折扇,无论从材料,还是做工等方面都很有讲究。
      李忠听到楚健的话后,拿起折扇并且打开,认真看了一会,折扇的一面,是一幅画,另一面则是一首诗。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书法,都相当不错。
      他很清楚,在书画收藏界,一贯以来有“一手卷、二册页、三中堂、四条屏、五楹联、六扇面”的收藏准则,这让扇面一直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艺术市场中。
      不过,这个规则在近几年悄然发生着变化,扇面收藏开始跳出原先的局限。随着各大拍卖行的精心组织,不断以专场出现的扇面拍卖,也在这两年不断地刷新着拍卖纪录。
      李忠虚心问道:“这是明朝时期?”
      楚健说道:“这应该是出自邹廷銮之手。”
      邹少和,名邹廷銮,字“少和”。祖籍江苏无锡,自幼随父亲定居开封。邹少和出身丹青世家,为清初著名画家邹一桂后裔。自幼受家庭熏陶,邹少和常写诗作画。
      清光绪二十八年秋,他在开封的河南贡院参加乡试,中第389名举人。第二年他在开封参加礼部会试,没有考中进士。
      于是就进京报捐,得巡警部“警正”职。邹少和酷爱戏曲,在京数年,结识许多剧界名流,如京剧界的杨月楼、汪桂芬、孙菊仙、俞菊生、王楞仙;梆剧界的侯俊山、田际云等。
第341章 花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