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公社统一修的。不光我们,我们向阳公社八个生产队都修了。”
      “我们公社于主任说了,要挣钱,先修路。自打修了这路,方便多了,运输队都爱跑了。”
      周承疑惑道:“这修路不是县里部署吗?”
      县里县外的一些大路还没来得及修呢,怎么会给村里修呢?这也太奢侈了。
      石顺道:“我们没用县里拨款。于主任去县里要的水泥指标,我们公社自己出的钱,自己的人动的手。”
      苗青:“修路可不是一笔小费用,向阳公社这么好过的吗?”
      石顺正愁没地儿夸夸于卫民呢。
      “我们之前也穷啊,也是这一两年才富裕起来的。这事儿还得从第一生产队于家搭了个蔬菜暖棚说起……”
      ……
      “就是这样,一队现在有梯田和果林,我们队有鱼塘,三队种大豆搞豆油,四队五队有干蘑菇,六队的盐碱地也高产了,七队八队养猪养鸡。”
      “现在我们公社八个生产队,各有特色,互帮互助,日子一下子就好过起来了。”
      “于主任统一管理我们的生产生活,他闺女于悠现在则是帮我们建学校,给我们选派老师。”
      “整个公社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不少人家起了新房子,娃子们也都读书懂事儿了。”
      这些话听的周承和苗青一愣一愣的。
      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把一个公社从贫困线拉了上来。只是于卫民一家人就做到了?
      可这些事情又都有迹可循,一件件的经得起推敲。
      就听石顺继续说道。
      “这还不止,于主任充分利用下放户的本事,不但弄回来了手扶耕地机,还弄来了收割机。还有杀菌剂和除草剂。”
      “现在我们产量还高,有了机器也没那么多活儿了。大家一年到头都有时间歇着有时间学习。”
      “要不说于主任眼光好呢,当初要啥没啥的情况下,就凭着一己之力把小二百口子下放户都接到了自己村里。”
      “不用不知道,这伙子人是真本事啊!”
      ……
      “呃。”苗青艰难找回自己的声音,回归正题道:“不瞒您说,我们是来招人的,下放户里有没有医学专家?”
      石顺想了想说道:“宋老师倒是偶尔过来教大家急救类的知识。还有一些医学专业的知识,应该也算专家了吧?”
      “尤其是那个人工呼吸,管大了用了。你们不知道,我们这样尽是水的村子,就怕孩子们不小心掉下去。”
      苗青和周承一下子来了精神。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这很可能就是写信给基础医学组的人!
      “那宋老师现在人在哪儿呢?”
      石顺解释道。
      “宋老师只是偶尔会过来讲一节课。所有的下放户除了有一户搬过来二队教我们养鱼,其他的都住在第一生产队,你们自己过去找吧。”
      ……
      山南县农科所。
      往年买种子的都得排队。
      可自打去年粮食种子销量下去一部分后,今年他们培育的种子连一半都没卖出去呢。
      一群人愁眉不展。怎么没人买种子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这时候,一个研究员,捧着一捧大豆和玉米冲了进来。

第137章 发现素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