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不惯着[1/2页]

汉末:糟糕,我爹是张角 黑眼圈先森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历史这东西,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胜利者的权势越大,身份越高,其书写的历史才更容易被大众所知道。
      就比如今日之事,
      建安元年,鲜卑骑兵受雇公孙瓒,南下介入大汉纷争;
      五月初,鲜卑寇娄敦部携部众近万,与大汉丞相,武平侯张昊相遇于广阳郡南;
      双方首脑于阵前会晤,此次会晤,将决定中原王朝与草原霸主未来十年的战争与和平。
      历史动线走到这里,还算正常,
      可若接着按照实情来写,便会留下这样的一笔:
      ‘双方首脑于阵前会晤,武平侯爷趁对方不备,唆使部将关羽、典韦偷袭寇娄敦,将其斩落马下。
      如此,难免会让一些见不得武平侯好的人,觉得他武平侯不讲武德,不遵礼数,然后被冠上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名号。
      就算有内卫府这样的监察机构控制舆论,或者在张侯爷的强力管控下,百姓们不敢说什么,但总会有那些不怕死的,或者沽名钓誉之类的文人,借着此事,对张侯爷口诛笔伐。
      但是,
      如果最后的胜利由张侯爷获得,那今日之事,在史书上,只会这样写:
      ‘双方首脑于阵前会晤,鲜卑胡蛮出言不逊,屡犯吾皇天威,我大汉贤相,武平侯爷警告未果,无奈之下,只得令麾下二将,将其斩落马下,以卫大汉天威,护我天子颜面。
      当然了,
      这些都是大的方向。
      但真正落到每一笔上,却都是一个又一个的小人物所构建而成,当这种小人物出现的场次多了,小人物也会成为被历史铭记的大人物。
      就比如,
      张侯爷身边的关羽和典韦。
      双方会晤大概有那么一炷香的时间,关羽和典韦一句话没说,全程交流,皆以眼神完成。
      但当侯爷一声令下,独自调转马头,往己方阵营的方向狂奔时。
      反倒是原本应该作为配角甚至陪衬的部将,开始策马向前,逆流而上,成为了全场最耀眼,最闪亮的那两颗星。
      焦点,
      两万多人的焦点,
      鲜卑和大汉朝廷时隔多年的交流,历史焦点,全在关羽和典韦身上了。
      也许,
      不知内情的人,永远都想不明白,
      一场突如其来,且没有一点点防备的首脑会晤,竟然会是这样的结果。
      但世事,不就是这般奇妙的么。
      在看到近万鲜卑骑兵聚集过来的时候,张侯爷就已经放弃了逃跑,转而萌生出和谈的想法来。
      毕竟,
      站在张侯爷的角度,
      和谈,才是眼下最为稳妥,且双赢的选择,只要对方的脑子没有进水或者被门夹过,亦或者是公孙瓒的脑残粉,都应该会欣然接受张昊的条件才是。
      因为通商互市这个条件,仅仅就这一个条件,就可以秒杀公孙瓒许诺的所有好处。
      自先汉以来,朝廷便不允许汉地与草原部族通商,特别是盐铁粮秣等战略物资,但凡被发现,将处以极刑。
      虽说也有不少追逐暴利的商贾,行走私之事,但从规模和体量上来说也就是隔靴搔痒罢了。
      所以草原部族对于中原的互市,极为热忱,甚至可以影响草原部族的族长之位的继承,放在后世就是,能够影响一国的大选。
      草原上的秋冬季是最不好过的,冰封千里,水源干涸。
      无论是牲畜还是牧民,都会面临生存的考验,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不惯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