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候着,闻言想了想,出声道:“丹枝姐姐原先准备的东西远不止这些,这真真是她已经精简过的了。不过奴婢觉得,王爷若是带着小姐出行,不一定是坐马车。若是走官船,多带些东西倒是无妨的。”
苏影哭笑不得:“你俩是怕我住杭州不回来了吗?”
丹枝噘嘴,小声道:“不如去问问瑞王殿下,到底是坐船还是坐车,我也好看看要不要多备些什么。”
苏影摇头道:“原我也是想去问问殿下一路怎么安排的,可昨晚见到殿下,殿下说京城出了事,眼下很忙,这么个时候,怎么好意思因为这些事去打扰他。”
碧落犹豫半刻,还是开了口:“不如还是去问问,也就三两句话的功夫,小姐昨日不是还给殿下备了个花灯。人总是要休息的,如今去瑞王府也差不多午膳时分了,不如奴婢陪您去走一趟,也算是诚心送个礼。”
苏影歪头:“本想说花灯明日给他的。不过也是,这上元都过去了,明日又是出远门,带着花灯也不方便。碧落去将花灯拿来吧,丹枝,你去让宋管家备马车,咱去一趟瑞王府。”
浣花居主仆忙碌着备东西,院内气氛欢快得很,一旁的梧桐苑里,气氛就凝重多了。
“三夫人,这阿胶人参都是大补药材,铮少爷才刚快八岁,阳气正盛,吃这些会适得其反的呀。”
徐氏和苏铮还没来得及搬出梧桐苑,今日苏铮就开始流鼻血,鼻血一开始流还止不住,吓坏了徐氏。
“可是他去年生病,身子亏空的厉害,如今个子都不怎么长了,小脸一直瘦瘦的,我也是想着多给他补补……”
“少爷还是个孩子,生病前也算身强体健,正常食补很快就会恢复的。而且这冬日里房内多用炭盆,本来就干燥上火,这胡乱补身子,反而会让他肠胃不适,难以吸收,更难恢复。”
一旁杨氏扶着老太太,皱着眉听着燕大夫耐心地解释。苏铮已经止住了鼻血,现下正在歇息。
“三媳妇,我也知道你是好心,可是这往往关心则乱,这几日让铮哥儿还是在梧桐苑歇息着,等天气和暖些再回沁兰院吧。”
老太太听了杨氏的话,又见徐氏不应,只管哭泣,又觉得有些烦躁。
院外一阵闹腾,老太太心中烦乱,不耐烦地朝院外看了看,原是小徐氏扶着曾氏来了梧桐苑,后头两个乳娘还抱着未满一岁的苏钰和小徐氏的幼子苏铄。
曾氏进了屋,直直行了礼,便站在一旁瘪着嘴不说话,眼圈有些红。
小徐氏急道:“姐姐,你倒是说话呀。”
曾氏别过脸,一副倔强的样子,看上去反而让人满心委屈。
小徐氏只好自己下跪行礼道:“原是妾身听说铮哥儿流鼻血,心下担心,便想着带着铄哥儿来看看他哥哥,一路经过芝兰院,就听得二夫人在里头哭。一问旁人才知,最近二爷少回家,常常在外头流连,进了芝兰院便会与二夫人吵架,才惹得夫人这般伤心。妾身便说服二夫人一道来梧桐苑禀告老祖宗,这二爷夜夜流连在外头也不是个事儿。”
杨氏闻言,又让乳娘将苏钰抱过来,自己接过,语气里有些责备:“来便来罢,何必带着钰哥儿一道来。这天寒地冻的,万一再冻坏孩子可怎么好。”
曾氏点头应是,末了便又低头不说话了。
小徐氏见杨氏心疼地哄着苏钰,又是让人拿毯子,又是让人将炭盆拿近些,又回头看了看自己无人理会的幼子,眼眸有些黯淡。
“铮哥儿可好些了?”一垂眸间,小徐氏就隐藏了所有情绪,关心地拉着徐氏的手。
徐氏哭的六神无主,一旁燕大夫只好插嘴:“无事。铮哥儿只是多吃了大补的药材,上火气燥,消化不良,清淡几天就好了。”
小徐氏点点头。
“铮哥儿真是可怜,小小的人儿,受这么多罪。妾身是当年生他的人,实在是心疼怀了。”小徐氏看着不远处的小床,扯起帕子已经开始抹泪。
“罢了,大夫也说没事,你也放心些。”老太太语气中听不出情绪,只是声音有些低沉。
“老祖宗,妾身自知身份低微,寻常时候不敢多嘴。可如今妾身有句话非说不可了。”
老太太抬起眼睛,看着跪在地上的小徐氏,示意她开口。
“老祖宗,如今铮哥儿身子老是不好,二夫人这边又不安宁。上回寿辰上有人给大房三小姐下毒,妾身也是看在眼里。如今三房都不宁,不知是不是流年不利?不如请大师来家中做做法事,也算是寻个心安吧?”
老太太目光如炬,小徐氏突然觉得自己的想法被这个老人看透了,她突然有些心虚,拿起帕子捂了捂嘴。
“小徐氏。”
老太太的称呼很疏离,语气也很冷淡,小徐氏心里暗道不好,却还是低眉顺眼应了。
“妾身在。”
“给铮哥儿使用进补药材的主意,是不是你与三媳妇说的?”
小徐氏心里一惊,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她下意识瞥了一眼徐氏,徐氏在一旁自顾自地抹眼泪,似乎没有怎么把这些对话放在心里。
“妾身年前……见姐姐担心铮哥儿,的确建议三爷备了些参片胶块来,给了姐姐让她给铮哥儿补身子……可…可妾身绝无害铮哥儿的意思呀。”
老太太依旧目不转睛地盯着小徐氏看,看的小徐氏背上直冒汗,就连徐氏也止了哭声,奇怪地看了过来。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话,你记好了,我便也没什么该提醒你的了。”
小徐氏闻言,连连磕头应是。
老太太也不多说什么,在杨氏的搀扶下缓缓站了起来,悠悠开口道:“既然家中人心不安,媳妇你便做主,去请一位大师来做做法事。如今家中混乱,也是该安定安定。”
杨氏扶着老太太,点头应下。
“三媳妇,多陪着铮哥儿。燕大夫,这些时日你多费心,给铮哥儿备些药膳。”老太太嘱咐完,又让曾氏跟上她,几个人慢慢悠悠地出了西厢房。
第124章 备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