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盒子。
原来,那修女护士在收拾好了手术后的工作之后,就把手术用具与刚才注射的针头,放入了一个这样的铁皮盒子里,再加入了一些什么液体,然后把铁皮盒子放在了一盏燃着的酒精灯上,进行高温消毒。
见到了那个铁皮盒子和修女护士工作后,何晓军不禁眼前一亮。
这个铁皮盒子,刚好够一碗粥的容量,而且,从修女护士的工作中,何晓军已经知道了盒子不会泄漏,能经受高温。
再加上那个铁皮盒子上,装有一个铁线制成的手把,方便端拿,也可以防烫,这还不是最合适的滚粥容器?
扫了一眼治疗室,发现里面还有几个同样的盒子之后,何晓军再也坐不住了,他马上把已经出了治疗室的“鬼佬”传教士史密特拉了进来,向他提出了想买几个这样的盒子。
弄清了何晓军的意图之后,史密特把头摇得像拔浪鼓。他说,这里的东西,都是教会的设置,又哪能随便卖?
何晓军花费了一大番的口舌之后,不知是那个“鬼佬”史密特听不?[他说什么,还是不会变通,只是不停地边摇头边“no,no”个不停。
其实,中国的语言中,史密特精通的是白话,他的海山话说得很蹩脚。何晓军才第一次见这个史密特,当然就不知他会白话,而且,从见到了史密特起,这个“鬼佬”就一直说着蹩脚的海山话,所以,何晓军就用海山话跟他交流。
由于“鬼佬”的不通融,何晓军当然就只能加大了语言量,希望以更有力的理由来打动对方,史密特尽管来到了海山已经有两年多,但他对当地这种与白话没有一丝共通的独特语言,熟悉程度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地步,所以,何晓军说得越多、说得越快,他听不?[的就越多。
在何晓军再说了一大通的什么之后,完全不明所以的史密特急了,一急之下,就冒出了他最熟悉的语言来“what?what?”
从前世那个已经普及英文教育的年代过来的何晓军,当然就会些常用的英语,所以,正说得急了的他,不假思索就接着史密特的语言说了下去。
不过,何晓军的英语,也只是与史密特的海山话认知程度差不多,所以,才说了几句就卡了壳,不得不又改用海山话来说。
此时,“鬼佬”史密特惊奇地发现,在这个小县城里,竟有一个会英文的年轻“土著”。
就这样,两人就半海山话半英文地交流了起来,说到了自己辞不达意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冒出了自己熟悉的语言来补充。
海山话夹英文一通交流之后,毕竟两人都有一种的语言不常用,所以,交流得也不太顺畅。
“鬼佬”史密特在说急了之下,又一次冒出了一种他熟悉的、两人交流中没有出现过的新语种,是双方都精通的语言——白话。
此时,两人才算真正开始了无障碍的交流。
在这小城中第一次遇上一个能完全与自己交流的人,而且,何晓军要这个东西又真的有用,还是作在正当的、利民的地方,所以,一向古板之极的“鬼佬”史密特,也没有收何晓军的钱,破天荒就把那三个教会资产的铁皮盒子送给了他,而且,还说要与他交个朋友。
收下了“鬼佬”的铁皮盒子之后,何晓军马上赶到城里的打铁铺里,找铁匠让他按他的设计,打了个特制的炉架。
这个特制的炉架,能使煤炉一次过“照顾”到三个铁皮盒子。
这套专用的滚粥用具做好之后,让何晓军的做粥速度比平日提升了六倍之余,还让他节约了不少的柴火。
不是吗?原来一个炉子一次只能做一碗粥,现在能一次做三碗,而且,用铁皮盒子做粥,还能省下一半的时间,这综合起来,还不是节能增效?
去了一次教堂之后,竟能解决了自己生意上沉积已久的大难题,这情形,当然就让何晓军喜出望外了。
不过,在何晓军大喜之际,大牛就郁闷了。
大牛的郁闷,只因自教堂回来之后,他们的摊档里多了一个特殊的常客。
这个特殊的常客,就是传教士——“鬼佬”史密特。
虽然,大牛的伤是“鬼佬”给他医好的,但他的心中就是接受不了这个红须绿眼惨白皮肤的“鬼佬”,每次见到了他,大牛就感觉浑身都不舒适,就是在大热天里,寒毛也会倒竖,鸡皮疙瘩出个不停。
所以,“鬼佬”史密特频繁在饮食摊档出现,大牛就不情愿了。他宁愿没有那几个铁皮盒子,做少点生意,也不情愿老是见到这个他看不顺眼的“鬼佬”。
可惜,搭档何晓军却不清楚大牛的心事,每次“鬼佬”到来时,不但热情招待,还与他用那“鬼”话说个不停,打成一片火热。让“鬼佬”在宾至如归中,出现在摊档频率更高。
第66章 六十六 鬼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