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04章 津菜[2/2页]

华夏小当家 噼里啪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比如二荤馆,津城风味的二荤馆既预定高级宴席又接待散座,擅烹“四大扒”、“八大碗”,生意十分兴旺。津城的二荤馆早期以“天一坊”、“十锦斋”、“慧罗春”最为著名,掌灶的师傅多是八大成饭庄学徒期满出师的中青年厨师。
      二荤馆比较有代表性的为天一坊饭庄,于清光绪五年开业,有“天下第一坊”之美称。当时新开业的登瀛楼饭庄,曾以一天一块大洋的日薪,专聘天一坊饭庄师傅做“清炒虾仁”一道菜,由此可以看出天一坊饭庄在津菜中的显赫地位。
      另一个著名的二荤馆是什锦斋,它位于天一坊以北,与天一坊相距不足百米。什锦斋早在清光绪年间,便以善烹风味纯正的津城地方菜肴而享誉津门。《天津文史丛刊》记载:世代承当钞关税房的津门豪富大关丁家第四代丁伯钰、同族兄弟丁伯儒,最爱吃什锦斋的“玛瑙野鸭”,即使家宴也要邀请什锦斋的师傅单做此菜。此外什锦斋的什锦火锅也非常有名,主副料不少于20种,主菜包括了鸡、鸭、鱼、肉和海味,外型别致美观,吃着别有风味,成为津门久负盛名的名品佳肴。
      还有一个就是酒席处,除接待散座外,主要是上门操办婚丧嫁娶酒席,这叫出“外台子”。这类菜馆一般规模不太大,业务在外,即由酒席处派出师傅,携带各种用具,到预先约好的顾客家中搭棚设灶,料理各种以婚丧为主的红白酒席。这种饭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店堂的,一种是无店堂的,有店堂的酒席处,一般多冠名“园”字,如永庆园、洪盛园、聚盛园、福顺园、醉春园、义兴园、中立园等。没有店堂的酒席处大多有宽敞的院落,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炊事用具。这类饭馆虽然业务不十分繁忙,但由于开支小,加上兼营租赁桌椅餐具业务,因而利润十分可观,20世纪30年代前后,这样的酒席处就有三四十家之多。
      津城的酒席处大多分布在河东、河北、南市、旧城区西头、北开等市民集居区,以经营中、低档次的各种地道的津城风味菜品为主。而且各个饭馆都以自己的拿手绝活和看家菜形成不同特色,吸引顾客。酒席处主营菜品是津城风味菜肴中具有代表性的四大扒和八大碗,只是档次较二荤馆略低一些。
      素菜馆中,以清光绪三十三年在大胡同开业的真素楼规模较大,其“设备洁净,价格便宜,经营颇见发达”。到了民国初年,津门先后有菜羹香、蔬香馆、素香斋、六味斋、常素园、石头门槛等10余家素菜馆问世,20世纪30年代初,为津城素菜馆的最兴旺时期。
      津门素食中还有著名的石头门槛素包。素包店原是当年的“真素园”,因每遇大雨,水泄不畅,店铺浸水,便在门口垒起一道石头门槛,久之使“真素园”三字逐渐匿迹,而“石头门槛”则流传开来。石头门槛素包薄皮大馅,馅中投19种副料,捏皱叠褶,熟后雪白晶亮,散发清香,鲜而不腻。
      此外,民国初年鸟市的饭摊、饭铺已是密集如林,20世纪30年代以后,南市、郭庄子、谦德庄与之并称为津城四大饭摊市场。20世纪40年代,天祥、泰康、劝业三大商场一带餐馆兴旺,至1946年津城210多户饭庄和饭馆中津城菜馆仍有近百户。1947年国民政权奄奄一息,当权者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使百业萧条、民不聊生,大多数菜馆也在大气候影响下纷纷倒闭歇业。……
      时至今日,津菜馆早就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规模。
      但是想这些也没有用,吴昊苦笑着走进了这间老字号。
      红旗饭庄。
      此刻的吴昊,真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万众期待了,晋菜和客家菜纷纷失败之后,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自己无形中竟然承担了这样的重任。
      没有人听到,吴昊那在喧嚣中沉默的一声叹息。

第804章 津菜[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