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94章 阳翟贤才[1/2页]

兴隋 家国天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杨逸等人脱队之后,在扬州四周花费了月余的时间,并没有发现什么?反而察觉到可能是经过叛乱之后,大隋的吏治要好上许多,确实是这样的,这可是杨林数次督促裴世矩的结果啊,原来杨林当上皇帝之后,再加上大隋的叛乱基本上平息了。他没事的时候,便会带着一些随从个走访暗查,果然让他查处了不少东西。为此,他可是狠狠的痛斥了裴世矩等人,裴世矩等人受到杨林的呵斥后,不敢再次大意,对于每个州郡及县的官员的任命都要仔细的考据一番,才会上报的。为此,官员中确实是少了不少害群之马。
      没有看到官员的腐败的事情,杨逸心里非常高兴,这说明,大隋还是长治久安下去的。这也为他以后出征他方,奠下了坚实的基础啊,虽然他好武,但是他不会像历史上隋炀帝那样的好大喜功,三次攻打高丽不仅损失重大,还把大隋的命运送进去了。他对于征服世界已经做好了一些列的打算,他要采取步步稳赢的形式去征服,而不是一味的征服,日后那些国家还是会有所怨言的。
      随从的魏徵也不得不佩服当今圣上的手段啊,起初,他也是和众人一样,认为当今陛下是行武出身呢。对于治理大隋,肯定不行,有可能还会兴兵黩武,他便在私底下安全杨逸回京师,以免到时陛下抽成大错,杨逸却是很相信他的父皇,每次都那一堆理由来说服魏徵,殊不知到,杨逸那是为了他不想呆在牢笼里面的借口,为此他专门向杨林建议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一些有本事的人,他相信只要有这些人的相助,他的父皇一定能够治理好大隋的。
      随行的尉迟恭到没有绝倒舍呢么?他毕竟是行伍出身,对于政治不是很感兴趣,他每次听到他们议论政事的时候吧,都是竖着耳朵在一旁听。
      杨逸最大的收获就是,沈若涵帮助他赎出一名叫袁宝儿的美女,沈若涵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就出自在杨逸的身上,这厮自从修炼了御女心经之后,哪方面的需求量特别的大,起初,沈若涵手脚并用还是差不多能够满足杨逸的,可是随着二人接触的时间越长,她就越不从心了,因此,她便暗暗的留心起来,为杨逸再找一个女人,要不然,她迟早会死在这是上的。
      沈家的势力分布比较广泛,在她发出信息后,不到时日,便有人把袁宝儿松了过来。沈若涵,一见到袁宝儿,深感觉道满意,别的不说了,就是这长相就没有话说,当杨逸得知了沈若涵的动作之后,那个无语啊,可是当他听到是一名叫袁宝儿的女子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他熟读历史,对于杨广的后期生活可是很了解的,这袁宝儿就是杨广后期做宠爱的妃子之一啊。为了确认一下,眼前的袁宝儿是不是历史上的那个袁宝儿。他专门按照历史上的袁宝儿的出身询问了一番,结果证明这个女子就是历史上的那个袁宝儿,杨逸那个兴奋啊,以至于,几天都睡不着啊。他感觉到上天真是太眷顾他了。他身旁的哪一个女人拿到后世,不是绝世美女啊。他现在深深的体会到了农业时代的好处了,尽管这里面没有电脑,没有qq、没有手机等等。可是他有美女啊,农业时代的社会,就是美女多啊。
      ~~~~~~~~~~~~~~~~~~~~~~~~~~~~~~~~~~~~~~~~~~~~~~~~~~~~~~~~~~~~~~~~~~~~~~~“殿下,前方十里处就是阳翟了,奴才,已经打听清楚了。”马全,一脸憨厚的样子回禀道。
      “哦,你辛苦了,下去吩咐一下,我们中午饭在阳翟吃,还有按照老规矩,让尉迟恭带着十名鹰卫保护就可,其他的就分散进着阳翟吧,我要好好的游览一下,这阳翟。”杨逸,听完马全的回禀,出言吩咐道。
      “是,殿下,奴才,这就去安排。”
      等马全走后,杨逸转过脸来对魏徵道:“玄成。可知道这阳翟的来历啊?”
      “回禀殿下,属下不知道,只是知道这阳翟也被称呼为禹州的。其他却是不知道了。难道殿下知道,还请殿下不吝赐稿。”魏徵恭敬的道。
      对于魏徵的态度,杨逸还是很欣赏的,他不像一千八百年之后的那些人,不知道该打肿脸充胖子。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大禹为夏部族首领,是黄帝的玄孙。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于此,故称“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华夏第一都。”禹在夏都执政八年,号令全国实行统一的夏时制,俗称“夏历”,也叫“农历”。
      钧台也叫夏台,原在禹州城南,距城十里。《水经注》载,在三峰山东南,大陵之西,陵上有“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有隅水东南流,经陵下,积为坡,坡方十里,称钧台坡。一说,钧台在“颍川城郭之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行“开国大典”和“国宴”的地方,也是夏桀囚禁商汤的地方。后商汤强盛,联合各诸侯国攻夏,缚住夏桀,放逐于现巢亭山。三年后,夏桀忧愤而死,商汤便建都于亳,但仍封禹之后代于夏亭。夏亭旧址在今禹州市鸿畅镇夏寺村。后又将诸侯历封于夏地,所以商末和西周初期,禹州一度称“历”地,或“栎”地。”
      看着仔细听讲的魏徵,杨逸听了一会,继续说道:“周襄王十六年,北方翟人入据栎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阳,改称阳翟。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将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国攻灭郑国,遂将国都迁新郑。仅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韩懿侯便将国都城重又迁回阳翟。此后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余年,禹州称阳翟不变。所以,许多文献史籍在记述历史事件及地地域时,习惯将上古时期尚无阳翟名称的夏、夏邑、历地、栎邑等统称为“阳翟”,”
 

第194章 阳翟贤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