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举在闻到兰州失陷以后及自己的儿子薛仁杲不知所踪的时候,心里非常着急,虽然薛仁杲上次做的事情让他不满意,可是薛仁杲毕竟是他的长子,于是,他尽催三十万大军直奔兰州而去,准备找那里的隋军决一死战。
正是因为薛举的这种想法,使得大批的运粮队滞后,也使得薛仁杲有幸遇上西秦的补给的军马,薛仁杲闻到了薛举带着三十万大军准备找隋军决一死战的时候,心里有种不好的看法。他害怕自己的父亲和自己上当,于是,他让自己手下的两万士卒稍微的休整一番,便继续带着大军直奔兰州而去。
谁知道他还是去晚了,在路上便收到了自己的父亲薛举被罗松等人杀死的消息。薛仁杲当即准备去找罗松等人为薛举报仇,却被他的副将给阻止了,等到薛仁杲冷静下来后,便询问他父亲是怎样被杀的。
~~~~~~~~~~~~~~~~~~~~~~~~~~~~~~~~~~~~~~~~~~~~~~~~~~~~~~~~~~~~~~~~~~~~~~~~原来,薛举忧薛仁杲被大隋的军么给逮住了,他一味的狂催士卒赶路,士卒是敢言不敢怒啊。他们只好忍气吞声了。最不幸的是,来护儿他们根据斥候的回报,得知薛举此次是来寻薛仁杲的,一并把他们驱逐出陇西的。罗松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合计一下,用一具尸体假扮薛仁杲,并故意让那些宁死不降的西秦军中的将领得知。后来又有意的让人看守不严,让那人逃走了。
那人见到薛举之后,便对薛举哭诉薛仁杲已经被杀的事情,还信誓旦旦的说,他看到了薛仁杲的尸体,薛举听完后,当即吐血晕了过去,使得薛举的手下赶紧让人救治,幸好不碍大事,薛举醒来之后,便大哭道:“我的儿,你死的好惨啊。你在天保佑,父王一定会给你报仇的。”而后便开始调兵遣将,准备替薛仁杲报仇。
薛举手下诸将,看到了自己的主子的决心,他们也摩拳擦掌准备杀进隋军的大营替他们的世子薛仁杲报仇,谁知道,这是一个全套,罗松等人早已经布好天罗地网,就等着薛举上钩呢?薛举也不负众人的期望,果然带着三十万大军来了。
由于是夜袭,他们起初还以为是隋军大意了呢?他们只是经过稍微的抵抗,便进入了隋军的大营,待薛举带着手下诸将进入道隋军的大营中间的时刻,突然薛举手下一员大将,大呼道:“陛下,不好了,我等中计了,赶快撤离。”就在这时,无数支火箭从大营的四面八方射了进来。
薛举只好带人往外突围,奈何隋军在营中洒上火油,再加上大风,使得隋军的大营迅速成了一片火海。还有就是薛举可是带着三十万大军进来的,三十万大军中有十几万新军啊,他们根本没有上过战场,更别说这种情况,他们一看到大营起火,便四处逃跑,结果大营四周都是火。他们不知道往那跑了。薛举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被烧死在大营中,薛举在亲卫的保护下逃离了火海,赶紧带人往后撤去。
来护儿等人设计,怎么会不留后手呢?就在薛举他们去偷袭隋军的大营的时候,罗松便带着士卒去端了西秦军的大营,薛举此刻浑然不知道大营已经被攻占了,他可是在大营留有五千军马的,在他看来,五千军马足以守住大营了,哪晓得这些人马背罗松给挑了领军将军,其他的人便纷纷四散逃开了。
薛举一心想要摆脱身后的来护儿的兵马,奈何来护儿上次和薛仁杲交战,到是缴获了不少战马吗,这些战马特别高大,来护儿当机立断的把他们装备自己的骑卒了,现在紧追薛举的不放的骑卒就是来护儿亲率的骑兵。薛举那个怒啊,当即决定先收拾完身后的追兵才往回撤。可是时间不等人啊,就在他准备收拾的来护儿的时候,前方奔出一支军马,大呼道:“薛举,还不下马受缚。”
薛举心里暗道一声。坏了,看样子事自己的大营被攻破了,他趁着微亮的天色看到侧面有路可以奔逃,因此便带人往右侧奔去。不巧的是,那条路就像是死胡同,薛举等人顿时成了瓮中之鳖,不过薛举也是见过大世面之人,当即道:“将士们,如今我们被困在这里,现在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杀出去,否则我们只有死路一条啊,只要我们能够杀出去,我们还可以有重来的机会。”
薛举手下的士卒听到薛举的话,顿时士气高涨,他们心里清楚,此刻他们也只有拼了,要不然只有死路一条啊,他们中大都是被大隋给压迫的百姓,要不是薛举,他们有可能不知道死在那里。
罗松等人知道薛举已经走入他们给安排的死路,也不再追赶,他们准备困死薛举,毕竟这条路上可是什么都没哟啊?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薛举竟然选择了带人杀出。由于罗松等人的大意,顿时有不少隋军死于西秦军之手啊。
罗松及来护儿看到西秦军的勇猛,二人相视一眼,意思再说,看样子西秦军准备拼命一搏了,于是,二人赶紧带人再次把西秦军马给围了起来。西秦军马已经开始不畏生死了,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保护薛举离开。好多隋军看到他们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开始往后撤退了,不过罗松等人他们是不会轻易让薛举逃跑的,这可是他们策划了很久的,要是让薛举逃走了。他们就会功亏一篑了。
罗松在来护儿及燕云十八将的掩护下,迅速杀到了薛举的身旁的,薛举本事武艺就不低,他提槊就战罗松,虽然薛举的武艺不错,可是他唯一的缺陷就是年纪大了,而罗松此刻正是而立之年,武勇着呢?二人交手三十回合后,薛举便体
第173章 陇西薛举(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