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临摹刺绣,一边招生传艺。
且说,张謇忙于国事,未得闲暇归乡,直到民国三年夏日,才不得不赶回通州。因为,三嫂邵夫人去世了。
待到张謇回乡之时,邵夫人才出殡。
张謇见三哥张?一脸戚容,不由也想起早已阴阳相隔的徐端来,一时间悲从心起,背着张?哭了好几回。
料理完丧事后,张?强自振作,带着张謇去视察大生厂房。但见机器隆隆作响,工人们各司其职,纺出洁白细软的纱布,张謇不禁频频点头。
旋后,张謇又在大生纱厂东南侧的纺织专门学校去走了一趟。
两年前,张謇便借用资生铁厂的车间,创办了纺织染传习所。早年,通州所用的铸铁锅,多来自苏南地区。张謇见这其中大有商机,加之想自己制造生产机器,便于光绪(1903),在大生纱厂以北的西洋桥东畔,创立了资生铁厂。
一开始,铁厂所铸的铁锅未能打开销路,直至改进技术,才慢慢占据了市场。不过,民用锅易造,但若想造出大生各厂所需的机器,却极有难度。实际上,资生铁厂也是在近年才尝试制造织机,乃至于铁桥、铁轨、机动渡轮等机件。
纺织染传习所,正是在张謇扩大资生铁厂规模的设想中应运而生的。创办传习所半年之后,张謇正式采用费城纺织学校的课程设置,将传习所改称为纺织学校,分本科、预科两班。再隔一年,又在把学校的校舍搬到了大生纱厂东南侧,定名为纺织专门学校。选择与大生纱厂毗邻,为的自然是便于教学和学生实习。
张謇正在视察教学秩序,正巧碰见从英国请来的吉姆老师,领着几名学生,身穿工服,整齐有序地前往纱厂,遂对张?道:“这便是学校与纱厂相毗连的好处了。”
张?也笑道:“往来甚是方便。学生学技术,要一边学一边练。”顿了顿,又道:“有时候,我也在想,工人是不是也该如此?”
“说下去。”张謇来了兴趣。
“我们待工人一向不薄,伙食、住宿、薪资都是顶尖的。但我觉得,还是做得不够。这生产技术嘛,一直都在更新,工人倘若不学习,早晚便比不上那些后起的娃娃了。”
说着,张?看向教员所领的学生。他们已经进了大生纱厂的大门了。
听了这话,张謇心中一震,把张?的话咂摸两回,才半是羞愧半是激动地说:“我早该想到这一节了。哥,你说得对。”
张?哈哈一笑,道:“你要办的事太多,又不似我,日日与师生,与工厂打交道。一时想不到,也不足为怪。”
张謇忙握住张?的手:“家中多劳哥哥了。你方才说的,我完全赞同。我们可为工人开附设一个夜校。想要多学知识、技术的,可自愿报名。”
“知识?”
“对。技术更新是一方面,文化知识,若能日日精进,那便再好不过了。”张謇遥指着唐家闸以南,昂起头来,“你看,我们的通海地区,早不是往日的模样了。但我要的,不只是繁荣的商业、工业,还有——这里的人都知书达礼,知礼守节,热爱这片热土。”
最末的几字,字字铿锵,掷地有声。激在张?的心头,震起了万丈豪情。
情不自禁地,他拍拍张謇的胳膊,一起遥望,也一起深思。
第91章 归来闲指乌藤说(1)(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