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头,张?、江导岷主持盐垦事业,颇见声色;那一厢,张謇却为民国国务尤其是创办水利工程学校费尽周折。
先是解决经费问题。多次申请财政拨款无效,张謇不得不拿出另一套方案。
这套方案,在他与孙支厦通电之后便已琢磨出来,张謇还向南京方面打了电话,但对方并未立刻答应下来。张謇这才向政府申请拨款。
眼下,拿上要过春节了,经费仍然没有着落,也难怪张謇心里着急,不得不再跟南京协商。这一次,张謇提出更为折中的办法。
南京暂时借出位于鼓楼一带的江苏省咨议局的房屋,作为水利工程学校的临时校舍。而启动资金,则由国家来承担。先拨付应急资金二万元。与此同时,江苏、浙江、山东、河北这四省须均摊大约三万元的年用度,直至中央财政好转后。此四省所输入的学生,可享受免费读书、优先安排工作等优惠。
这套办法提出之后,南京那边点了头,四省当局虑及学生可享受的优厚待遇,也先后表示认可。如此一来,张謇的呈文终于获批,水利工程学校的建设总算有了一点眉目。
就在张謇准备休假之际,忽然接到转移办公地点的通知。作为水利总裁,他将搬到修缮一新的水利局去办事。张謇之前对其原址不甚在意,直到搬去水利局的那日,从废墟中找到绣工科的牌匾,才蓦地敲了敲秃秃的脑门,想起一个人来。
沈寿。
沈寿本在绣工科担任总教习,其夫余觉担任绣工科总理,但因辛亥革命之故,绣工科便停办了。
那么,沈寿她人呢?
张謇不禁有些汗颜,他曾与沈寿言谈甚欢,并含蓄地发出邀约之意,但在最近的几百个日夜里,竟未想起绣工科停办,便意味着沈寿失业。
念及此,张謇赶忙四下打听,这才得知沈寿夫妻已在前不久迁居天津,办了一所“自立女红传习所”,具体地址在天津植物园内。
张謇再也坐不住了,急忙发出几封书信,寄给余冰臣,信上说,他愿聘请二人到通州去传绣。换句话说,便是希望能在通州安家。
通州之于天津,在这之前本不可相提并论,但张謇深信,他已经在对以唐家闸为代表的通海地区进行全面建设,其潜力也不可估量。
果然,余冰臣接到几封书信之后,就与张謇取得了联系,答应先去通州看一看。
这年春节,张謇忙于国事,并未回通州。接待余冰臣之事,一概由三哥张?负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余冰臣刚到通州,便被濠河之畔的繁荣景象震住了。再到唐家闸走了走,见那码头人流如织,既有那热火朝天之气,又有宜居宜业之象,不禁生出了流连之意。
隔日,余冰臣便向妻子沈寿去了信,催促她早日关停传习所,来通州任教。因担心沈寿不肯,余冰臣又发了好几封信。但令人意外的是,沈寿的回信却并未提及迁居之事。
张謇、余冰臣都颇觉意外,不知天津那里是否发生了变故。
余冰臣一着急,恨不得立刻飞奔回去,张謇却安抚了他一番,把他安置在盐政长尉教练所,让他先当一个语文教员,耐心等待沈寿的回应。
第90章 淮河北去炊烟少(6)(7)[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