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依我看来,唐代犹属中世,在这个时代里,佃户们都被一纸契约缚在土地上,从这个意义来说,他们还是农奴。宋代就不同了,已经步入近世,彼时佃户虽然存在,但他们是自由的,和地主的关系不同,彼此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平等的。”
“您说得很有道理。”
“余者,我还在找文献,尚未论证出来。”
“很期待内藤君的论证,”张謇笑着与他握手,“受益匪浅。”
9
“回首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
立在客舍的书桌前,张謇提笔写下一首七绝。有道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张謇几乎每日都要练习书法,以免书艺生疏。故此,方与内藤湖南作别,张謇便回了客舍,简单用过餐食,便练起书法来。
刚刚这首七绝,乃是李\/zhong\/堂在二十一岁,入京赶考之时所写。
东游之后,张謇时时念起朋友,但这几日,在他脑中始终萦绕不去的,却是那位签下诸多条约,尤其是《马关条约》的李\/zhong\/堂大人。
二十一岁,风华正茂,他的起点比很多人都高,哪里说得上什么往事成尘,青山沦落?
倒是青云直上,鲜花着锦,仕途越走越高,犯下的错误却益发地多,不知他如今是否还能想起早年写的这首“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
这几日,总是想起这个人,或与刚到马关时,在春帆楼暂留有关。
二层小楼,雍容大气,推开门牖即见大海。听说,楼中最有特色的吃食,便是河豚料理。可真正有胃口的人,只能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吧!
走进春帆楼,看见那与当年一样的布置——取暖的炉子,可供十六人入座的木桌,毛笔、砚台、印泥俱在。时光便仿佛回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
一边是以李\/鸿\/章、李经方、伍廷芳等清国议和团,一方是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府。
春寒犹未散去,炉火还热烘烘地暖着,却不知签下条约的清人是何心绪。
听说,在第一轮的谈判时,李\/鸿\/章试图调和,一再强调中\/日人民的友谊,又动之以情,劝说伊藤博文,应该看在同为亚洲之国的面子上,极力维持大局,永结和好,以免为欧\/洲人所侵辱。
伊藤博文却不以为意,出言质疑李\/鸿\/章未曾兑现改革中国事务的承诺。
第一轮的谈判,自然不能令双方满意。
第二轮谈判,则更令人失望。李\/鸿\/章决计不答应立刻退兵,也不答应日军占天津至山海关一带的土地。
第三轮谈判依然无果。就在双方谈判陷入僵局之时,忽然跑出一位刺客,照着李\/鸿\/章的脸就是一枪……
一时舆论哗然。为了平息事态,日\/本这一方只能做了一些所谓的“退让”,好歹把赔偿金额减下去了一亿两……
月光澄澈,穿过朱色的窗牖,照在张謇所书的七绝之上。
张謇循着月色看过去,心潮翻涌之下,吟句成篇,便换了一张宣纸,在那上面写起了行草:是谁亟续贵和篇,遗恨长留乙未年。第一游人须记取,春帆楼上马关前。
国耻,一日不敢或忘!
第60章 春帆楼上马关前(8)(9)[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