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章 但愿苍生俱饱暖(3)(4)[2/2页]

春雨——大国绅商张謇 灵犀无翼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r/>      孙仲平想不出个所以然,只得摇摇头:“愿听先生教诲。”
      张謇却也摇摇头:“我也说不好,但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参透……”
      啪……啪……啪……
      仓促的敲门声突然打断了张謇的话,在孙仲平的一声“又来了”中,张謇轻轻打开了门,来的却不是客人,而是信使。
      4
      收到沈燮均的书函后,张謇立马决定归乡,不再淹留于京中。
      孙仲平则回了江宁,二人同行了一段时间。
      回程中,说起沈燮均所说之事,孙仲平还有些为张謇可惜,道:“我还是觉得,沈老板自己能解决这些事。先生你在京中若待一些时日,对你往后的考试会有所助益。”
      “亚甫,你不知。沈老板必是无法解决这事儿,才会写这封书函。此事事关我通州父老的生计,我还非得回去不可。”
      闻言,孙仲平不禁想起父亲孙云锦私下里说的话,也犯起了嘀咕:“怪道不得,父亲说你,成天老是想着做生意。”
      跟这个亦生亦友的人说话,自然要比跟长辈说话随意一些,张謇遂道:“范文正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却以为,无论在朝在野,都得把‘民放在第一位。孙师亦是如此,遂成为百姓眼中的好官、好人。现下,謇做的是生意,却又不是生意。”
      “先生言之有理,是学生太狭隘了。”孙仲平忽有所悟,又问,“先生想请求府衙减少捐税,要怎么做呢?”
      此事说来话长。
      通州一带盛产棉花,百姓凭此多有获利,家家户户时闻机杼之声。不过,近年来,在外国棉花的倾销下,纺织业的收益,已大不如从前。如今又赶上了荒年,百姓生活益发艰难,入不敷出。然而,府衙却仍照着旧制征收租税,这便是不知变通、雪上加霜之举了。
      两年前,一直与张謇合作的恒记布庄老板沈燮均,联合多位花布商人,向衙门提出呈请,希望能减少捐税,让百姓尤其是商人熬过眼前这一关。衙门勉强答应了,但这两年却不曾兑现。
      就在张謇进京赴考之前,沈燮均还在为这事儿犯愁。近来,他们不是吃闭门羹,就是被婉言拒绝,情形着实狼狈。
      当得知张謇成了南元的消息后,沈燮均心想,张謇本是援朝戡乱的大功臣,而今又有了这般功名,说话总能有些分量,即刻提笔向他求援。张謇自是当仁不让。
      咸丰三年(1853)时,为了另辟财路,清廷开始针工商业,收取厘金。张謇以为,这种税率一厘的捐税制度,若只是一时权宜之法倒也说得过去,但它却作为一项固定征税制度存留下来,既不利于商品流通,又打击了商人乃至一般百姓的积极性,更会成为一些官员中bao私nang的“捷径”。毕竟,它不似其他税种有案可查、有据可依。
      唔……有案可查、有据可依……
      念及此,张謇顿然有了主意,遂对孙仲平说:“我去和厘卡局【注1】谈一谈。”
      ————————————————————————————————
      【注1】厘卡局,管理征收厘金的机关。局下设分卡、巡卡。

第17章 但愿苍生俱饱暖(3)(4)[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