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9章 流派[2/2页]

俗艺大师 就为活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里的纠结。
      “五子哥挺好的,刀子嘴豆腐心,对我挺照顾的。”小六子点点头,嘴角扯出的弧度又高了一些,似乎回忆起不少的往事,良久才叹了一口气道:
      “师父最爱吃油炸糕,偏偏每次师兄都不肯走那么远给他买,也不知道我这一走,以后师傅能不能经常吃到这口了。”
      小六子说完,自己掰了一瓣橘子,放进嘴里嚼了,却只觉得满嘴酸涩,酸得眼睛都红了。
      营埠地处入海口,是对外开埠口岸,是经济战略重要的交通节点之一,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是面向世界的窗口。
      正因为如此,这里才诞生了包容并济,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也让二人转在这里能够找到发展壮大的土壤。
      二人转四大流派之一的南派,就诞生在这里。
      南派曾经在二人转行当中占据一方江山,以“浪”著称,浪的让人赞不绝口。
      因为地域不同,二人转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大流派。
      其中东路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表演歌舞并重;北路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说法。
      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但因为一些二人转演员只顾着追求利益,所以,故意歪曲“浪”的意思。后来,这浪,就变成了..形骸,粉腔..了。毁了二人转的形象。
      这样的粉腔黄调表演,却也迎合了一些观众爱看热闹的心理。但无论浪不浪,二人转演员的基本功绝对不弱。因此,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享受巨大,再配合扇子和手绢,以及身段形体的表演,让只有两个人的表演能够达到炫目的舞台效果。
      “浪”到了一定程度,二人转就变质了。
      二人转戏班在新建国以前,基本就是流浪状态。
      哪里有生计,演员就去哪里表演。他们辗转于各种场所,乡间地头,小剧场,茶馆,街头,集市,甚至胡子窝。这些地方的观众杂七杂八,文化水平不高,又爱新鲜刺激,听戏自然也不是为了追求审美情趣,而是为了单纯消遣找乐子。
      为了迎合这绝大部分市场,二人转作为民间戏曲,这才逐步发展出了一套黄粉结合的三俗戏路子。
      那时候也是穷,为了生存,观众要啥就得唱啥,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奎爷最是反感二人转变色,过多地掺杂黄腔,可是连他也不得不承认,在二人转发展的过程里,和其他有些行当的初级阶段一样,难免地要从这些三俗文化之中汲取一些营养过渡。
      有了三俗的市场,才有了三速度滋生。
      只是,奎爷身单力薄,也是力不从心。但奎爷从没放弃过。

第109章 流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