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区的情况之后,就去棚户区实地考察。走到一半,便被一些居民围住了,他们围住考察团,又叫又闹,又哭又喊,小孩子抱着考察团成员的腿不撒手,女人们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老年人拖着考察团成员的手不让他们走,一些有残疾的青壮年也在里面,大声嚷嚷着,要哈迪王子给他们公道。一开始只有十几个人,到后面,几百人将考察团围得水泄不通,而且还有人向考察团扔石头。考察团见势不妙,赶紧打电话报警求援,但石油镇警察局才几个人,根本进不来,最后,还是哈桑命令不当值的保镖们开着几辆武装吉普,硬是冲进人堆,将考察团救了出来。
哈迪回到堡垒的时候,正好看见武装吉普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坐满了人,像印度的超载火车一样,驶进堡垒来。众人忙乱了半天,发现大家的衣服被撕扯掉了不少,不少人都有皮外伤,有几个还被石头打破了头,好在都没有大碍,赶紧送往医院去了。那些外国专家这下被吓到了,直言再也不去棚户区了。
工作人员好言相劝,哈迪让考察团全体成员都去医院检查一下,好生安顿外国专家,然后狠狠地斥责了哈罗夫一顿,要他立即进行调查,查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哈罗夫原来是被收购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一个项目经理。工程公司被收购之后,侯赛因在董事长的办公室里找到了好几封他写的建议书,直指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上的弊端,写得颇有道理,便将建议书给哈迪看。哈迪正愁没有懂房地产开发行业的人来统领,发现了这个人才之后,立即任命他为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全权负责。
哈罗夫作为资深人士,并且是原公司里唯一一个被留用的高层,自然不敢懈怠,吃住都在堡垒里,十分尽心。在发生了这么一件糟糕的事情之后,他立即带人去棚户区进行调查,第二天上午,调查报告便送到了哈迪的办公桌前。
原来,棚户区本身就存在黑社会组织,还有好几个,分为本土派、约旦帮、叙利亚帮、巴勒斯坦帮等几个帮派,他们在棚户区内各有势力范围,本来没有大矛盾。但开发项目的消息传开之后,他们一方面担心原有的黑社会生态被大乱,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在大开发中谋取更多的利益,于是在多方打探之下,几个帮派不约而同地了解到了一件事。
在拆迁的方案选择上,公司内部有几种不同的方案,多数人认为应当根据航拍资料,划分每一家的区域大小,根据他们现有的使用面积的大小对居民进行补偿。也就是说,现在有二十个平方的棚屋,那么拆迁之后,也就可以补偿二十个平方的新房,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居民对拆迁的抵触心理。
但当帮派知道这个方案之后,他们便采取了统一的行动,将原住居民赶出棚屋,让自己人住进棚屋里去,这样一来,几百人的帮派便可以占有原来住了几千人的棚屋,将来补偿的时候,便可以得到可以住几千人的新房,这可是无本万利的生意,所以各家都在积极扩张地盘。
在这一行动下首先遭殃的就是那些弱势群体,比如孤寡老人,孤儿寡母,残疾人家庭等等,现在抢占棚屋的行动已经蔓延到了那些有一点防卫能力的人家里,而不少见风使舵的人则趁机加入了帮派,只希望自己也能占点别人的便宜。在帮派矛盾冲突的地方,各方有时还会为了争一个棚屋而进行火并,产生死伤。
这件事在最近几天突然从发酵状态进入了爆发状态,而开发公司的工作人员没能及时掌握,这才导致了这次的考察团成员进入的时候被人围困的情况。那些被抢了房子的老弱病残见一群光鲜亮丽的人进来,以为是哈迪来视察,便一拥而上,向“哈迪王子”倾倒冤屈,而一些冲动的,则认为是哈迪的开发计划导致自己失去居所,更是将气撒在考察团身上,这才有前面的事。
哈迪看完了报告之后,感到事情复杂而重大,赶紧召开高层会议,商讨对策。
哈桑叫嚷道:“把那些帮派的头头都抓起来,让他们把房子都清退回去。”
沙利尔说:“不行,抓了这个,还会有那个,只要有利益在,这种情况就不可避免。”
苏尔敏低头算了半天,说:“照我计算,如果先占了房子,换新房再卖的话,一个平方可以卖上千约币,多占一个棚屋就能挣上万约币,这利益可是惊人,挡不住的。”
第42章 三、建南-1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