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约中日报》用头版刊发了伊莉莎对哈迪的专访,将哈迪关于棚户区改造的观点都写了出来,后面还跟了一篇“编者按”,全文都是给哈迪歌功颂德的。从文风上看,应该不是伊莉莎写的。哈迪对哈立德说:“确认一下这个编者是谁,将来有用得着的地方。”
三天之后,约中市各大媒体,特别是在石油镇销量最大的几份报纸上就开始出现广告了,内容很简单,摄像师拍一些棚户区里糟糕的地方,如垃圾堆、臭水沟之类的照片,然后在旁边放一张干净卫生的小区照片,下面就几个字:“你愿意让您的孩子住在哪个地方呢?”每天的报纸上都是各种差距明显的对比,涉及卫生、教育、医疗等等方面的问题,广告的下面,就一小段话:“约利亚哈迪投资集团用心创造更好的环境。”每天一期绝不重复的,而且还大量印发,免费发给棚户区的居民。
于此同时,根据航拍图片,项目部将整个棚户区进行了分区规划,准备结合现场考察,对每一户居民的实际范围进行确定。在诸如此类的准备工作进行了一个月后,侯赛因成功收购了一家位于安达的房地产公司,该公司资质尚佳,因为经营问题濒临破产,被低价收购了,成为了投资集团的下属全资子公司。
之后的事情就很琐碎了,以公司的名义向各级政府申办各种手续,公司招聘了大量人员,成立了多个部门对棚户区进行梳理和分类,而伊莉莎也对项目进程进行全程跟踪报道,让棚户区的居民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总的核心就是营造一种气氛,挑动棚户区居民拆迁的意愿,减少拆迁阻力。
在这其中,还发生了一件事,不知为什么,《约中日报》的社会新闻主编居然不同意伊莉莎的跟踪报道行为,一连停了好几期。哈迪派人打探之下,原来是社长不同意,还以各种理由搪塞公司的公关人员。
塔基夫查探到,是有人在指挥社长,让社长冷却哈迪的开发行为。
说实在的,项目进行到现在,遇到的大小问题不少,合法合规的阻碍有沙利尔出马,但大多都是故意刁难,就全部交给塔基夫,被塔基夫用各种手段处理掉了。比如威胁主管局长,说要公开他**的照片;告发经办人员受贿;伪造上级的模棱两可的电话等等手段不一而足,总之,没有大问题。唯独这件事,让塔基夫不好下手,因为根据花边消息,这通电话直接来自于市长,而市长肯定受命于更高层的人物,这可不是哈迪想搅动的。思虑之下,哈迪让伊莉莎做选择,是继续在《约中日报》工作,而公司将新闻稿发给其他媒体,还是跳槽去另一家被哈迪赞助的《石油镇小报》,继续报道项目进展情况。
哈立德也劝伊莉莎说:“姐姐,你在日报社混得太憋屈了,像你这样的手段和人物,应该去跟踪重点新闻的,你现在就相当于是被发配到社会新闻组当闲人,有重大新闻也没得机会报道,还不如换一家媒体,只要她能让你尽情发挥,那不必在日报社好得多?”
伊莉莎倒也果敢,第二天便辞职,不过她也没去《石油镇小报》。她已经知道社交媒体的强大了,也知道传统媒体在走下坡路,她跳槽去了一家网络通讯社,这家网络通讯社的特点就是:不管是什么新闻,只要真实、及时,不管牵扯到什么,它都敢发。
说实在的,这种通讯社能在约利亚这样的专制国家生存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特别是在“阿拉伯之春”发生后,中东各国,特别是王权国家,对于新闻媒体的管制是愈发严厉,几乎到了无孔不入、无话可说的地步。而正是在“阿拉伯之春”之后,这家名叫“约利亚之口”的网络通讯社迅速成长,成为了约利亚第一大网络通讯社,它的新闻来自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记者和网友,只要实名注册成为记者,就可以发稿,报道及时方便。
在其他新闻相对自由的国家,这种媒体尚且受到管制,在王权的约利亚,怎么会存在这种情况呢?哈迪在回安达到民政部,处理有关拆迁方面的事情的时候就这个问题,专门向民政部长请教,民政部长神秘地对他说:“王子殿下,希望您不要透露出去。这个网站,是恩速尔亲王在幕后主持开办的。”
第41章 三、建南-1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