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高征宇发现,父亲已经不抽蛟河烟的散烟了,换成了一种白盒烟,上面没有商标。
据说是烟厂职工内部供应的,流到市面上销售,价格在两三毛钱,经济实惠,味道柔和清香。
“爸、妈,过了十一,我可能要去青岛出差,杨科长说是国家局组织的培训班,要学习一个月。”
“爸,记得你说你去过青岛,那里怎么样?”高征宇见父亲点上烟,问道。
“青岛嘛,可是个好地场儿。起先是德国人先看上的,在那儿建的码头。”
“十几岁的时候,我和咱老家那边黄县的贩子,一起推着小车贩过东西。咱老家人不是都说‘黄县嘴子、蓬莱腿子、掖县鬼子吗,就是黄县的一个老把式雇的我们。”
“嘎达伙儿从栖霞往即墨贩苹果,再装上鱼贩回栖霞、招远,一个来回得好几天。我那时候小,但个子高,就会推车,大太阳地底下,也不能歇着,一直推着车走,走的腿都不是自己的了。”
“记得到了青岛,车把式特意给买了锅贴犒劳嘎达伙儿,那叫个好吃啊。从那以后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就在栈桥码头旁边的一个铺子里,估计现在没有了。”
高凤山回忆起小时候仅有的一次去青岛的经历,苦涩回味兼有之。
“爸,青岛还有啤酒吧,我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年,咱们矿上菜站供应啤酒,是我用菜本买回来的,就是青岛啤酒。退瓶子时我还悄悄弄下一个上面的酒标当书签来着,后来不知哪去了。”
高征宇对那个书签记忆尤新。
“青岛啤酒,那绝对是中国第一号的,谁也比不了,听说那个啤酒厂就是德国人造的。”高凤山眉飞色舞。
“我说老头子,你一直说那个啤酒好喝,我怎么看着跟咱农村的马尿似的,闻着味儿也像,能好喝到哪去?”母亲在一旁揶揄道。
高凤山不以为然,每次遇到老伴管到抽烟喝酒,总是迂回躲闪,说道:
“什么话到了你们老娘们儿嘴里就变味儿,那青岛啤酒可不是人人都能喝上的。”
转过头来,高凤山对儿子说道:“我说二子,你去了青岛得空了一定要去尝尝,这儿的啤酒没法和人家比。”
高征宇点了点头,“嗯,我记得呢,还有呢?”
高凤山数着手指头道:“去了青岛还有两个好吃的,一个是鲅鱼饺子,还有一个排骨包子。”
听到这儿,母亲接着话茬说道:“鲅鱼饺子忒好吃了,我就没有吃够的时候。小时候带你们回老家,在烟台吃过,不过那时你还小,可能没记性了。排骨包子全是用排骨的脆骨和芸豆一起剁成馅,发面包子,只有咱们那地场儿和青岛有,得空了要去尝尝。”
母亲想起这两种老家的美味,嘱咐着高征宇。
在人们的印象里,一个地方值得记忆的,就是好玩的和好吃的。
高征宇意犹未尽,问道:“那还有呢?”
高凤山接着说道:“再有就是海边了,出了火车站,对面就是大海,那有个栈桥,可以在上面走,还可以再海边捡嘎啦,走累了,坐下啥也不干,看着海就听得劲儿的。”
高征宇望着眉飞色舞的父亲,心里充满了自豪和满足。
第133章 憧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