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对于高征宇们来说,意味着他们可以每个月按照粮食关系里的定量,从学校领取定额的饭票。
按照当时的标准,城镇户口十八周岁以上年龄的人口,是每月三十五斤粮食。这样,高征宇每天可以吃到一斤二两左右的定粮。这些粮食标准在学校就会换成饭票,饭票是与主食分量对等的,比如馒头二两一个,大米饭四两一碗,加上几毛不等的菜钱,就可以吃到三餐了。
在学校,一般情况下,高征宇是这样分配。早餐一个馒头(二两)、一碗粥(一两),午餐和晚餐各两个馒头或一碗米饭(四两)。对于正长身体的大小伙子,这点定量自然无法吃饱。即使如此,到了月底,粮食指标依然会透支,只得靠家里到粮食所换取一些粮票补充。
主食的价格比较固定,副食蔬菜的等级差别最大。高征宇在学校平时只能选一些素菜。肉菜不仅贵,而且吃的人也很少。索性食堂就制作很少的一盘,供个别家庭条件富裕的孩子购买。在当时,除了一些干部子弟外,几乎很少有人买肉菜。
即使这样,相对于需要每月从家里扛着一袋(三十五斤)粮食,交到学校才有资格在食堂换取饭票的农村同学比较,高征宇还是有着隐隐的优越感。虽然这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属于非能力的成分,仍使高征宇觉得某种程度的满足。
但这种满足,在他想努力吃得饱面前,又变得那么微不足道了。
有一件事对高征宇来说,记忆深刻。
那是前年的十一假期,好多同学选择回家过节。高征宇为利用这段时间集中学习,决定留在学校。
十一当天,食堂放假,没有伙食,他决定到镇上国营食堂去打个牙祭,除此尚无个人开办的餐馆可供选择。
坐在餐桌前,在吃过了三个馒头和一盘尖椒炒干豆腐后,高征宇又买了三个馒头装进了塑料袋,手里提着,往一里外的学校走去,那是他准备好的晚餐。
出了国营食堂,路过镇上的大礼堂门口,里面好像举行着歌唱比赛。
听着礼堂里面传出阵阵洪亮的歌声,高征宇忽然觉得胃里发空,伴随着一阵阵的收缩,那是没吃饱的信号。
高征宇看了看手里的塑料袋,决定拿出一个馒头来。心想,吃掉它应该就饱了,反正早晚都是归到胃里,大不了晚上少吃一个馒头就是了。
戗面馒头,带着十足的面香,刺激着他的味蕾,三五口之间,一个馒头就从他手里消失了。
可怜的是,这个馒头入肚,好像没填到胃部什么空间,胃里的空旷感依旧,反倒是馋瘾上来了。
高征宇又看了看手里的提袋,问自己,晚上一个馒头行不行?在稍作犹豫后,不消一分钟,另一个馒头也入了肚。
此时,高征宇已经快到学校门口了,望着塑料袋里仅有的一个馒头,索性一咬牙,干脆.......
于是,当他踏进学校大门时,手上已经没有了塑料袋,也没有任何可供他垂涎的食物了。
整整六个馒头,一斤二两的口粮,带着难得的饱腹感,高征宇度过了一个精力充沛的下午。
到了晚上,做完习题的高征宇,觉得自己的胃就像此时的宿舍里一样空空荡荡的。眼看时间已是半夜,胃部的收缩一次比一次强烈,弄得他无法入睡。索性,披衣起来打开书本,做一个啃书虫。
现在,在干训班,不仅吃得饱,而且主食都是细粮,还经常有蛋有肉。从这一点上,高征宇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也很珍惜。
第29章 食堂的伙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