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章 山坡上的家[2/2页]

青春躺不平 结草成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富的物产和变化的风景。春天满山坡地挖婆婆丁、曲末菜、小根蒜,夏天找野果子,捉蝈蝈,蚂蚱和螳螂,雨后在树林里采蘑菇,这些都是他喜欢的事情。
      每到冬天,落雪后的山坡上,满是一簇一簇的乌拉草,冬日的暖阳拂过,最先在一片白雪中露出圆圆的轮廓来。不要小看了这草,在东北可是与人参貂皮齐名的三宝之一。在闯关东的年代,为了抵抗北方寒冷的天气,人们将乌拉草垫在棉鞋里面,是暖脚的好材料。
      高征宇最喜欢透过窗户望着山岭遐想发呆。
      屋外的山岭上,四季有着不同的风景。读书之余,翘首远望,若有所思或者若无所思,经常半天回不过神来。
      高征宇最喜爱冬末春初的时节。经历了漫长的寒冬后,开始显露出春意的山岭,最是令人期待。
      最先报春的,是岭上各种鸟雀悦耳的鸣叫。这种声音较往日更加清脆,互相应和着,透着期待的喜悦,此起彼伏,使人听后心里也跟着欢快起来。
      随着冻土缓化,蛰伏了一冬的虫蛹开始萌动,植物根部陆续泛青,山岭上的景色几乎每日一变。不知不觉,忽的一日,终于可以看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画面,每当这时,高征宇胸中总会涌起莫名的诗意冲动,这种感觉的妙处,是他进了城后很难再体会的。
      高征宇的家依坡而建,面南背北三间正房,西边是两间耳房。石头打底的地基,正面窗户以下由新旧混杂的红砖砌成。其余部分和另外三面墙,稻草和泥混编在一起,然后一层层叠落上去,外边再用草泥涂抹挂面。人字木头梁架的屋顶上面,铺着灰色石棉瓦,是那种俗称“一面青”的典型北方农村自建土房。
      房北面是一块整齐的平地,有三四分地大小。那是家里的菜地,每到季节,枝繁叶茂,各类时令蔬菜果实累累,被打理的井井有条。
      南面原是缓缓的土坡,靠近屋前被平整出几十平米的院落。门前有一处花圃,各色花儿姹紫嫣红地争奇斗艳。再向南,陡然耸起的土坡被大小不一的石头紧紧的砌住了,围的结结实实。只有若干小草和藤根类植物,从石头缝隙中顽强地伸展在院落的半空中。
      被石头围墙围住的上方,形成了一块和北面空地差不多大小,略向东倾斜的土地。上面整整齐齐载满了十几排葡萄架,有巨峰、玫瑰香,枝头已经长出蜿蜒的虬须,在风中颤巍巍的抖动着。
      此时,高征宇正在房东头自家的水井前,等着哥哥高征民用井绳将小桶里的水提上来,两桶合一桶,倒进大水桶里。这大桶在当地又称水筲,每个水筲装满水足有五、六十斤重。待两个水筲都装满了水,高征宇每手提上一个,手臂用力向外伸展开,模仿着少林寺担水和尚的样子,只是手臂做不到挺直,上几个台阶,将水提到南边的葡萄架下,浇到表面已经干裂的地里。
      这几间土房,是前年高征宇父母努力的结果。
      眼看着儿女们越来越大了,原来的两间小平房实在住不下这七口人家了,煤矿上也没有给这些职工们再盖新房解决住处的打算,只能靠自己解决。好在高凤山总是有办法。
      他在开小片荒和担着爆米花机走乡串户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附近的人,其中包括矿区所在地丰产四队的队长和支书。据高凤山在饭桌上讲,他是用五十块钱外加两条人参烟和两瓶榆树大曲,才得到了这么一块宅基地。
      说是宅基地,严格意义就是荒坡的延伸处。平时杂草和石砾混杂着,除了捉蚂蚱和蝈蝈的孩童,没什么人来这里,生产队也没人选择这里盖房。但对高凤山眼里,这就足够了,是相当不错的一块风水宝地。经过一年的东拼西借,又借助附近村民的帮工,在高征宇父母的努力和操持下,有了眼前的这一切。
      高征宇将水倾倒在最后一架葡萄秧下,直起腰撩起背心,擦着脸上淌下的汗水。
      洗的发白的蓝色挎蓝背心后背已经湿透了,上面隐约有白色的盐渍。与明显清瘦的身材不相称的,是他宽阔结实的臂膀。晒得黝黑的胳膊上二头肌鼓鼓的,贴着胸膛的背心下面,六块腹肌清晰明确,显得格外有力。
      “二弟,浇完了,咱歇会吧。”见葡萄已经浇完了,哥哥对着高征宇道。
      “哥,你歇会吧,我再把这点菜浇浇。”高征宇答道。
      烈日下,井旁边的黄瓜地里,秧上的叶子蔫蔫地垂着,一些黄色的、白色的斑点分布在上面,一看就是高温干旱起了腻虫的缘故。

第24章 山坡上的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