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理……”
这几个老侍讲已经被宋浩的“歪理邪说”气了个半死,却又一时反驳不得,只能做痛哭流体状对太子说道:“殿下切勿相信此人之言,切勿相信呐,连一个字都不能信……”
“连孔圣人都有兼容包蓄海南百川的涵养,你们这几个圣人门徒却听不得其他说法,只是死抱着一本《论语》不肯放手,儒门的胸襟气度还要不要了?”
“你……”
这一堂课程,谁不也知道太子殿下到底有没有学到些知识,但却知道宋浩和那四位饱学的侍讲学士吵了个天翻地覆……
今年这天气真是冷的邪性,包裹了秫秸的大缸已冻裂了好几口,就连家里的土狗都不愿意出门找食,整天缩在灶膛边上取暖。
天寒地冻,难熬的很。
管家宋福已穿上了最厚重的老棉袄,帽子上的护耳也放下来了,依旧冷的哆哆嗦嗦,指着那四具冻的硬邦邦的尸体说道:“昨夜又冻死了四个……”
面色沉重的宋浩无奈的摇了摇头:“还有棺椁么?”
“早就没了。”
“那就用白布包裹一下,用席子卷了埋掉吧,别忘了堆个坟头。”
“老爷慈悲,这些人转世投胎之后,一定会报答老爷的恩德。”
“我也不求什么报答,只是图个心安。”
自从开设粥棚以来,附近这一带的饥民蜂拥而入,每日里守在粥棚附近眼巴巴的等着那碗救命的稀粥。
在这个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打谷场旁边一字排开的那十九口大锅从来就没有熄过火,如同流水一般源源不断的供应着热气腾腾的粥食。
这十九口大锅,就好像黑夜的灯火一样吸引着走投无路的饥民,让大风村成为这一带的饥民聚集地。
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饥民来到这里,只有一个大致的粗略估计数字。
就算是没有一万,七八千总是有的。
七八千人就意味着七八千张饥饿的嘴巴,每日里消耗的粮米就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巨大数字。
虽然宋大老爷不停的采买粮米,不停的赈济饥民,终究也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还是有很多饥民横死于乡野、街头。
或者是因为饥寒,或者是因为疾病,每天清晨都会有新的尸体出现,以至于根本就来不及打造棺椁,只能用一领薄席卷起来随便挖个坑堆个坟头……
对于饥民而言,这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待遇了。
不论如何,对于这些流民来说,停留在大风村都是一个极其正确的选择。
至少还有一碗粥吃,死了之后还有几尺白布和一领薄席,甚至还有人埋葬堆起坟头,这已经很不错了。
只有这些饥民才最清楚外面是什么样的天地。
满世界都是刀兵血火就不用说了,流落四方的饥民根本就无人理会,若是聚集的人数太多还会遭到官兵的驱赶和打杀。
躲在县城外面等候赈济的饥民完全就是在等死,每天都有几大车的尸体拉出去。
同样是死,死在大风村至少还有点尊严,若是死在别处,直接就被推到路沟当中任凭野狗啃食,连个囫囵尸首都落不下呢。
“易子相食”绝不是史书上一句空洞的话语,而是活生生的人间惨剧。
在生命随时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饥民什么样的事情都做得出来。
打砸富户冲击官府,甚至直接扯旗造反都只不过是最正常的反应,社会秩序已荡然无存了。
但是,在大风村,这种状况不会发生。
因为有大风村民团在。
现在的大风村民团已膨胀到了一千四百多人的规模,比一个齐装满员的军所还要庞大,随时都可以弹压闹事的饥民。
第45章 宋浩的谬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