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93章 改造经历,赵忠的“车轮论”[1/2页]

大汉帝国之大帝刘宏 玄武仙墓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德阳殿内,刘宏伏在桌案上,神情专注的拿着毛笔在一页纸上写写画画。
      一旁侍立的赵忠扭过头,“不小心”的看到了纸页首位的几个大字:
      “经济、流通!”
      “哎~,经济难搞哦!!”
      刘宏盯着空白的纸页心下暗叹一声。
      在中国古代,晚汉至南北朝时期,由于精耕细作水平较低,“庄园经济”都是一种绝对强势的经济模式。
      所谓的庄园经济,就是地主把自己的土地、农民和各种名下的作坊等等,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经营,自给自足,是一种封建时期集中大生产的模式。
      这种庄园经济,相对于小农经济来说,拥有较强的抗风险和抗天灾能力,更能抵抗外部环境造成的压力。
      是以才会出现:“东吴大姓,闭门成市,牛羊盈野,童仆成军”的这一现象。
      然而正是因为这样,庄园经济的弊端也尤为明显。
      因为庄园经济得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建立在土地和生产高度集中之上,然而这样一来的话,就离不开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就会导致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而沦落成为地主豪强的“农奴”。
      大量的资源和人口掌握在了地主豪强手中,直接影响了国家的税收和兵源,不断的削弱着国家的整体实力。
      所以眼下的刘宏想要彻底打破或者是降低庄园经济的危害,唯一的办法就是促进和发展小农经济。
      就算不能彻底取代,也要实现两者并存才行,进而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到一起。
      如今有了曲辕犁,农学院的人也在不断的研究和完善“精耕细作”的种植模式,用以提高自耕农的抗风险能力。
      因为直到唐朝时期,曲辕犁的出现,精耕细作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完善,为小农经济和小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的生存土壤,降低了两者的抗风险性和脆弱性。
      然后直到宋朝时期,中原的经济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腾飞。
      是以,这两者的出现,直接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为刘宏的下一步动作打下了基础,也让刘宏拥有了一定的底气,去实施自己的改造计划
      改造和发展新的经济模式,无疑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异常艰难的工程,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点,那就是盘活经济,让经济流通运转起来。
      大家都知道,钱留在手里的不过是一堆纸,一串数字而已,只有花出去才能体现钱的价值,只有钱流通起来,才能刺激消费、生产,才能源源不断的创造价值,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经济整体实力。
      而眼下刘宏要做的就是让那些人把钱掏出来然后让钱转动起来。
      贸易只是一种表面的方式,只有生产、供需的结合才是根本。
      思虑良久之后,结合如今春耕的情况,刘宏拿起毛笔在纸页的中间,写了大大的一个“钱”字。
      围绕着中间的“钱”字,刘宏在上面写下了粮食二字。
      紧接着刘宏继续在粮食旁边,写下了劳动力(有人种植)、农具(种植就需要工具)、工厂、作坊(制造工具)、材料(铁、木材等)、辅助材料(煤炭等)....等等这些,形成了一个圆圈,将中间的“钱”字围在了中间。
      最后刘宏将其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关系网。
      放下毛笔,刘宏拿起自己的杰作,仔细的端详起来,满意的点了点头。
      “赵忠!”
    &nbs

第393章 改造经历,赵忠的“车轮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