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1章 上古神器[1/2页]

大明:镇国小王爷 天下一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无视乌进财的不自然,朱拱樽热情的招呼他坐下,并当真向他问起一些税务相关的事儿来。
      明朝时期主要向百姓征收税赋与徭役。税赋方面,实行“两税法”,于夏季、秋季各征收一次。
      自正统元年(1436年)实行“金花银”开始,“粮四石收银一两解京”。从上层的政策层面上看,这样的税率其实并不算高。若全天下的田地都能成功征收,朝廷钱粮也将十分富裕。
      然而实际情况却远没有那么乐观。当地的大族偷税漏税,或直接不交税,已经成了全大明约定俗成的规矩。因为这些人或为皇亲贵胄,或在朝堂为官,亦或者在本地拥有极高的声望。朝廷出于维系国家稳定的考虑,对此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赋税总数朝廷手中的鱼鳞册(即土地黄册,因为绘有各地田地,状如鱼鳞,故称鱼鳞册。)皆有记录。达官贵人们不交,达不到数额怎么办?
      只好摊派给那些薄有微田的自由农了!
      不止如此,这些人还利用手中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在明朝,除了“赋税”之外,还有“徭役”,即百姓需要根据官府需要,自带粮食无偿劳动。包括力役、军役、杂役等等。
      徭役则是比税赋更加恐怖的存在。宋朝司马光曾说:“有因役而亡者,无因赋而亡者。”可以看出,对百姓的剥削,徭役比赋税更甚。
      要知道此时政治相对清明,朝廷规定的赋税不能随意增加的,最多就是弄些“淋尖踢斛”的把戏。但徭役却因各地状况不同,而没有十分严明的规制。若遇到不知恤民的贪官污吏,各种名目层出不穷的徭役足以让人倾家荡产:不把家财交出来就得干到死,你能怎么办?
      综上所述,于是便出现了一个稳赚不亏的产业链:类似宁王府或者郡王府这种达官贵人,利用手中的权力偷税漏税,官府无奈便将税额摊派给薄有微田的百姓;百姓们苦不堪言,平日还能苦苦支撑,但灾年里根本剩不下余粮。只好将田产“投献”给达官贵人,以求能够托庇于大户,有粮糊口。
      又或者,贵人们看上哪里的田,便利用手中权势去摊派徭役;百姓们走投无路,便将田“投献”给达官贵人,成为贵人的“佃户”,借助朝廷对贵族士绅的“免役”特权喘一口气......
      用这两种方法,单是一座上高郡王府,几代下来,便攒下了近万亩的土地。占了上高境内近半。乌进财说着自己兄弟这些年为王府“囤产置地”,渐渐忘记了拘谨,反而带着些请功般的骄傲。
      “若不是前几日那凌十一太不顶事,俺们还想趁机再置个几十亩地呢!徐家渡那儿的良田,啧啧啧,那土肥的,握一把能握出油来!”乌进财满脸的可惜。
      “乌大叔为本王操劳至此,本王实在是感动不已啊。”朱拱樽掩饰住眼底寒芒,呵呵笑道。
      又有人送来些茶饭,想是乌家兄弟吩咐村里人家准备的。几人吃过之后,天穹已如墨染。朱拱樽笑道:“不想今夜却是无月,本王倒没法和顾举人你举杯对月了。”
      “月黑风高,也别有一番意境。”顾举人笑道。
      外头有马蹄声至。只见薛登带着几个侍卫进来,恭声道:“小王爷,老奴已按您的吩咐,通知过府里了。”
      说着悄悄给了朱拱樽一个眼神。
      “噢噢。好。”朱拱樽站起身,脸上依旧一副兴致盎然的神色。“本王想欣赏一下这乡间夜景。乌大叔可愿作陪?”
      “哈哈,小王爷说哪的客套话!俺给您带路!”乌进财大笑着起身。方才相谈甚欢,朱拱樽话里话外又确实

第31章 上古神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