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4章 昆山的改变,泄洪地变良田[1/2页]

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 京海第一深情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不回不回。”
      “咱昆山年年都受水灾。”
      “年年都是泄洪区。”
      “那地都被洪水给刮薄了。”
      “就算回去种东西也根本长不出来。”
      “与其回去挨饿受苦,还不如在外面要饭来的爽利。”
      “最起码不用担心朝廷赋税的问题。”
      那些昆山本地人很快就找到了那些流落在外的同乡。
      然而在得知这些同乡的来意之后。
      原本还想着和多个人多份力量的流民。
      纷纷把头给摇的像拨浪鼓一样的拒绝了这些人的好意。
      回去?回去干干嘛?
      等着饿死吗?
      没钱还要缴纳赋税,真是比流民还要惨。
      来劝导的乡民赶紧说道:
      “要真是这样的话,我为什么要跑这么远来找到你们劝你们回去?”
      “朝廷今年修筑了大量的堤坝。”
      “水灾再也没有了。”
      眼看同乡露出了疑惑的眼神。
      劝导的乡民顿时急了:
      “我骗你做什么?”
      “我之前可是亲自参与了修筑河堤的。”
      “还有,虽然咱们的地被洪水给刮薄了。”
      “但是朝廷免了咱们整整五年的赋税。”
      “花上两三年把地养一养。”
      “难道还能养不回来?”
      “不比你在外面是受尽白眼和饥寒强?”
      谁知道劝导的乡民不这样说还好。
      这话一说出口。
      这些已经成为流民的同乡更不相信了。
      自古以来纳皇粮国税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谁来了都跑不脱的。
      朝廷竟然会免自己的赋税?
      并且一免就是五年?
      这也有点太匪夷所思了吧!
      不信不信!万万不能信!
      劝导的乡民急的抓耳挠腮。
      但无论自己说什么。
      哪怕是把朝廷给自己的路费都拿出来,这些人还是不肯相信。
      就在劝导的乡民都要放弃的时候。
      事情出现了转机。
      朝廷向各地明发圣旨,说明了江南今年的困难。
      并且在旨意中明确的说了会减免整个昆山未来五年的赋税。
      原来,朱元璋在收到朱标的信之后。
      很快就又给朱标回了一封信。
      并且在信中说了减免昆山赋税的事情。
      原本只是随口一提。
      但是却在跟常氏聊天的时候。
      被朱雄英给听到了。
      当即便给自己父王提出了一个建议。
      这种事情仅仅只是口头上的保证是不行了。
      必须要朝廷明发旨意才行。
      因为朝廷的旨意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意志。
      可比一个皇帝的口头保证要来的严谨并可信的多。
      哪怕这个皇帝是朱元璋。
      因为这才是国家信用的体现。
      如果不能让那些流落在外的昆山百姓。
      看到朝廷的旨意,哪怕派出再多的人劝他们回去。
      宣扬政策的好处,都没有什么用。
      因为没有底气,没有保障!
      朱标听到朱雄英的话,也是感到颇有道理。
      只是朱标也知道,父皇这次并非不想下旨。
      而是觉得仅仅昆山一地,没有什么必要。
      现在雄英想到了这一点。
      朱标自然要替自己的父皇查漏补缺。
   &nbs

第144章 昆山的改变,泄洪地变良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