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00章汲水前再见赵军[1/2页]

从长平之战开始 随云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榜样的力量总是无穷的。
      随着信陵君带领着身边的万余将士为后续魏军开辟生命的通道之后,越来越多刚刚还丢盔弃甲的魏军,竟然从主动投入了战斗之中。
      从那汲水之中打捞起刚刚被自己丢弃的长弓和箭矢,随即在各自校尉的组织下,分工明确地开始对秦军进行压制。
      当然,他们的力量是薄弱的,负责收集箭矢人员速度远远赶不上箭矢消耗的速度,甚至打捞的人员还面临着被秦军射杀的危险。
      但,不得不承认,仅仅是这样弱而无力的反击,对于整个魏军的士气却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其实,战士的心理很朴素的。
      只要你把他们当人,他们就会把你高高举起。
      很快,在渡河魏军的联手压制下,秦军不得不采取移动防御的方式以减少损失。自然渡过汲水的魏军也越来越多。
      更令信陵君惊喜的是,不少魏军在渡河之时并没有像之前的将士一样放弃掉手中的弓箭。
      显然,他们也想在渡河之后,为后来的同袍开辟一条生命的通道。
      多一张长弓,多一根箭矢,或许就能多一位同袍脱离危险。
      人心的善恶就是这样,看似捉摸不定,却又是最容易控制掌握。
      信陵君简简单单的一个命令,从容淡定地坐在那高头大马之上,却是让整个魏军的心态为之一变。
      刚刚还在为自己跑得比同袍快而庆幸,下一刻自己却又在为同袍搭弓射箭,甚至是用自己的性命掩护着同袍。
      只可惜,信陵君的变化来得似乎有些太慢了!
      若是能早一些,自己果断迎击秦军,或许能有更多的兵马冲过汲水,毕竟秦军逼近的队伍看似凶狠,但实际也不过就两万多人而已;
      若是能更早一些,或许未必就真的守不住营寨,毕竟秦军的兵力也分出了数万出去,对上魏楚联军实际并没有多少的优势。
      若是还能更加早一些,不要想着跟秦军拼消耗,未必四国联军对上秦军就没有任何的胜算。
      当然了,现在说这些已经太晚太晚了。
      王?的步卒终于在魏军的数轮射箭之后,慢慢地来到了战场之上。
      眼见着魏军不断靠着对岸的压制,徐徐向着汲水逃窜,王?当即调整了战术。
      三万大军分作左右两侧,将魏军彻底包围的同时,便向着汲水南岸沿线移动。
      而这三万大军的主力不是旁的,正是弓兵和盾兵。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重新拿回战场的「制空权」,将汲水北岸的魏军弓兵给压制住。
      秦军这么大规模的动作,信陵君自然不可能没有注意到。
      信陵君心中更是清楚,一旦被秦军的步卒再度完成穿插,不仅将彻底地封锁住南岸的魏军逃离的大门,更是会对已经逃到北岸的自己带来致命的打击。秦军的强攻硬弩可不是开玩笑的。
      以自己区区数千弓兵跟秦军数万弓兵对射,这显然是不现实,也不理智的做法。
      看了看渡过汲水的魏军,略略估算,恐怕连两万五千人都不到,信陵君心中也是一阵的叹气。
      但信陵君明白,是时候该撤了!
      再晚了,恐怕连着两万五千人也保不住了。
      「收拢残编部队,先行撤离。」信陵君的命令随即发出。
      很快,失去了甲兵的魏军被集结到了一起,随即在一个都尉的带领下,飞快地向着更北的北方奔去。
      「三连射!」信陵君看着已经在踏上路途的魏军,随即对自己身边的弓兵大喊道:「阻断秦军穿插路线。」
      「是。」一旁负责弓兵的都尉立即答应道
      。
      很快,几乎是头尾相接的三连箭,直直地射入了秦军尚未立稳脚跟的阵型之中。只可惜,秦军对此似乎早有防备,一面面盾牌几乎就在将士到达的同一时刻被竖了起来。
      只听得「叮叮当当」的声音不断响彻在盾牌之上,秦军的损失却是微乎其微。
      好在,信陵君的这三连射,目的也不是要给秦军造成什么大的伤害。
      「撤!」就在第三箭发出的一刹那,信陵君的命令便接踵而至了。
      其实所有人也都知道,秦军步兵插入南岸的时候,仍在南岸的同袍也就彻底的没有了希望,自然对于信陵君的命令,也在意料之中。
      最后看了一眼还在秦军刀剑下奋力挣扎的同袍们,信陵君重重拨转马头,随即带着大纛便朝着更北的北方逃去。
      「上将军,我军是否追击?」看着汲水北岸魏军离去的身影,心有不甘的一名裨将当即向王?请命道。
      闻言,王?却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他何尝甘心呢!虽然魏军逃离出去的不过是一小部分,但这也有两万多人啊!
      布局正常的时间,却连魏军都没能全歼,作为大军统制的他又岂会甘心。
      可是,不甘心也没有办法啊!
      渡河而击,且不说能不能追上魏军,即便

第600章汲水前再见赵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