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次西山国际酒店和马广新见面后,已经过去了有一个月了,期间刘翰和马广新没有任何联系,刘翰感觉这种关系在逐渐疏远。
刘翰思考着如何才能将这样的一种关系持续长久下去,这是他在绵州市立足的保障。
刘翰在这一个月里就回龙岛开发做了全面得到思考,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一幅蓝图,他迫切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马广新,一定要争取到马广新的支持。假如马广新对他的想法给予支持,即使哪怕就是不反对,他就基本上成功了一半。
刘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上次搭桥的朋友银百年,银百年露出十分为难的表情。
“我说刘翰林啊,上次能够有那么一个见面的机会实属不易。我约他,他也没有理由拒绝,毕竟那是你初次到绵州市发展,与企业家见面也是合情合理的。”银百年说道。
“但是,要说这么一个多月你没主动联系他,他也没有主动联系你,这就有点为难了。你让我好好想想,能否有一个万全之策,当然是更好的了。”银百年用手理了理原本就不多的几根头发,一副很为难的样子。
银百年,利川省工商联合会的一名副会长,与马广新是老乡,同时又是马广新成长路上的导师、恩师,引路人。
马广新早年还在乡镇一家破旧的企业做管理人员的时候,银百年就是当地的知名企业家了。当地人一说起银百年,那真的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号。
马广新此时还是一个无名小辈,毕竟刚刚从一所师范院校出来,既没有什么人脉资源,也没有任何靠山,他就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子弟。马广新念大学期间,其父亲马恒礼就靠着在工地上干累活、苦活、脏活,为马广新寄来三十元、四十元的生活费。
由于是委培生,马广新不像其他正录取的师范生那样,每月有着五十多元的生活补助。大学的三年,马广新不敢出门,出门就意味着要消费,他没有多余的零花钱。他更不能谈恋爱,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无疑就是为女朋友买单,他是没有这份实力的。马广新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到图书馆,读书,读书,图书馆的书都被他读的差不多了,尤其是哲学方面的书籍、历史方面的书籍,地理方面的书籍,个人传记等等,他如痴如狂。
马广新的大学三年,就是与图书馆相伴的三年,图书馆的管理员他几乎认了个遍。
委培,是指根据考生的志愿,由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培养的的定向生。根据签订的协议,委培生毕业后需要回到原籍就业的,委培费由委托部门向学校支付。
马广新,当年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最后不得不选择委培,梦想着三年大学后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也算是为马家祖宗争光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马广新三年专科毕业后,原本想着拿着毕业证就可以回到当地教书,但是教育局并没有做出安排。当年全县的委培生有十几名,其余的大多数都安排了到乡镇教书的工作。
唯独到了马广新这儿,教育局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答复,让他在家等消息。直到国庆节后,才有工作人员上门问他是否愿意到当地的一家企业上班。无奈之下,马广新想着只要有工资拿,只要饿不死,就一定有希望,在没有得到马恒礼的同意下,自己拖着简单的行李到了企业报到。
大学生进厂,这在当地算是一个轰动的新闻,读了几年大学,最后还不是进厂做了一名工人。当初,与马广新同班的几个小学、初中同学如今都已经是厂里的班长、组长了,混得人模狗样的。几年前,镇上投资修建这个厂子,只要家里能够拿出几千元钱就可以成为厂里的一名员工,而且还可以转户口,成为一名城镇职工,弄不好每月还可以领导粮票、布票等。一些稍微有家底的人家都砸锅卖铁地为自己的孩子进厂争取名额。
记得当初,马广新也知道这个消息,但是没有任何想进厂的想法,因为家里根本就不可能拿出那么多的钱供他进厂。看着几个有钱的同学趾高气扬的进厂,学习成绩拔尖的马广新毫无悬念地进了镇上的高中读书。
如今,原来的那些同班同学在厂里混得还算不错,最差的也是一个班组长了,还有车间的负责人,甚至还有一个在厂长办公室做职员,负责传达一些文件资料等。新来的马广新,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念了高中、大学的马广新,最后还是与这群小学、初中同学们成为了同事,大家又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许多时候,马广新还得看这些家伙的眼色,过的算是很倒霉了。
第063章 银百年搭线攀亲[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