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岛,位于绵州市绵仓江上游,三面环水,一面环山。
小岛是一个冲积平原带,有近2个平方公里的面积,地势开阔。由于地势开阔而平缓,绵仓江上游来水在此流速变得缓慢,水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年复一年就在江的中心回流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岛屿。
绵仓江发源于岷山山系,落差大,水流急,进入绵州市后变得平缓,但是依旧保持着较大的落差,适宜发展水电,在进入嘉陵江之前沿线修建了好几座发电厂。
回龙岛上居住着有近百户人家,三百余人,数百年来,他们靠着岛上肥沃的土地生存。闲暇之余,男子也会划舟打鱼,赚取一些零用钱。
近年来,随着绵州市经济的腾飞,城市规模逐渐变大,不断蚕食着周边的村镇。这不,回龙岛也纳入了政府的开发范围,岛上的居民一方面感到很开心,另外一方面也为此纠结,不得不搬离这祖辈耕作的土地,这份情感是难以割舍的。
岛上的居民在绵州市的发展中也尝到了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不少的主要劳动力也逐渐放弃了以前划舟打鱼的祖业,农闲之余也会到一江之隔的城区另谋生计。不断走出的人将在城区得到的实惠在村民之中传播,无论是在城里做一些清洁工、保安、餐厅服务员等等,其收入都是在岛上种地的收入的若干倍。
近年来,周边的村镇逐渐城镇化,原来还有走动联系的亲戚朋友都住上了政府统一修建的高楼。即使没有统一修建的高楼,村上也会划出一块地,允许村民们集中自建。靠着这些自建房的出租收益,得到了不少的好处。
因此,不少的村民都在盼望着政府什么时候可以将回龙岛纳入开发的范围,但是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他们又是如此的纠结。尤其是一些原本在岛上就已经建有楼房,经济收益也不错的住户,他们对小岛的统一拆迁打造还是有着抵触情绪的。
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希望看到外来人员进入小岛,打扰他们清静的生活。
小岛与市区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枢纽,来往进出小岛的交通工具基本上就是村民的小舟。岛上村民几乎家家都有一支小木舟,自家三五个人还是能够满足的。到达市区后,用绳子将小木舟系在岸边的麻柳树上,办完事后在划着小木舟进岛,大家都已经熟悉了这样是生活。
小岛与外界联系的一条唯一的道路就是岛后靠山的一侧,村民们自发修建了一条仅供一辆车通行的马路。马路没有硬化,更谈不上铺设柏油,小车在道路上行驶如同跳舞一般,一般的垂直的山崖,一边是深不见底的绵仓江,驾驶者不得不小心翼翼。
车辆通过后扬起阵阵尘土,让人几乎难以呼吸。不仅道路泥泞破烂不堪,走山路进到城里的话需要绕行近30里的流程,因此村民们很少走这条马路。甚至一些经济实力较好的村民即使家中买了小车,也很少开车绕行,大多时候也是将车停在岸边,再划着自家的小木舟回家。第二天再划着木舟到达岸边,开上自己的轿车去办事。
要想富,先修路。没有道路,影响到了人们出行,岛上的农产品也很难大量的运输到城里,即使是村民肩挑背扛,用小船将这些农产品运到江对岸,其运输能力也是很有限的。
多年来,岛上的居民就过着这样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对于外界的繁华喧嚣,灯红酒绿仅仅一江之隔。
刘翰站在江对岸的半山腰,这是一座当地十分出名的寺庙,庙前一尊长达30多米的睡佛是大庙的标志性建筑。
要说这睡佛,还颇有渊源的。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罗国收了最后一个弟子善贤,随后便“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这情景便是后来的卧佛形象。
在中国的许多关于卧佛的传说中,最具代表的是据说在卧佛寺原址有一个石洞直通怒江,洞口被一尊巨石阻挡,江水也就无法流出。
第061章 卧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