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华看了王阳明的打油诗之后,把王阳明找来,跟王阳明谈话。
王华在找王阳明谈话之前,也想了许久,他觉得儿子可能是想要找点不同的事情做,或许,他需要根据儿子的爱好而做出一些决定,让儿子去做儿子喜欢的事情。
王华看向王阳明,问道:‘你是不是想要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王阳明:‘对,我想做我想做的事情。一直呆在书房里面,总感觉是呆在一个地方一样,有点闭门造车。
王华:‘那你的意思是不想一直呆在书房里面,学习书籍,又不限于读书,想要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知子莫若父。
王华对儿子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而他发现儿子才华横溢,喜欢舞枪弄棒,也喜欢兵法,儿子的爱好非常不简单。或许,应该放手让儿子去做儿子喜欢做的事情。
王华也不清楚儿子到底想要做什么。
他需要做的就是好好保护儿子,尽他所能去保护儿子,在他有生之年为儿子护航。
王阳明:‘对,我想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我想看看马背上是什么样子。我也想看看战马驰骋的样子。
王华发现儿子王阳明果然所做不简单。
王华:‘好,如果有机会,我带你去关外转转。
王华发现儿子似乎想看战马驰骋的样子。
王阳明高兴:‘好,希望可以去看看。
时间一晃,一年过去。
王阳明十二岁又做了一首诗。
那是一首让人惊叹的诗。
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看了这首诗之后,王华决定带儿子去关外转转,让儿子看看关外世界,看看关外是怎样,让儿子长长见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只局限于一个小范围之内,那几乎是没多大作用的。
带儿子去各地转转,有助于开阔儿子的视野,让儿子长见识。
王华这个决定是非常好的,而且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王阳明看到父亲王华决定带他去关外,王阳明非常高兴,非常振奋,觉得可以去关外看看了。
而王华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是有些担心的,因为当时的大明已经不是朱棣时代的大明了,鞑靼经常出没,随时会遇到鞑靼兵,有一定的危险。
不过,王华还是实现自己的承诺,带儿子王阳明去关外走走。
王华带王阳明去关外了。
王阳明走出居庸关,嘉峪关,玉门关,看到关外景象,看到了辽阔的草原,看到了大漠,极大的开阔了王阳明的视野。
王阳明也长见识了。
看着草原,大漠,看着战马。
王阳明似乎想起了朱棣五征漠北的情形。朱棣,马背上的帝王,铁骨铮铮,非常硬气,打的鞑靼龟缩到沙漠深处,不敢侵犯大明,保卫大明边境安定,捍卫大明尊严。
一颗种子在王阳明心中萌发,那就是王阳明也想要纵横沙场,征战鞑虏,驱除鞑虏。
而这也为王阳明以后沙场纵横,平定叛乱有了一些基础。
王阳明军事方面实际上是非常厉害的,各个方面能力看起来都非常强,展现出了一种让人敬佩的能力。”
大明,朱棣看了投影视频,有些惊讶:“朕五征漠北,留下那么大的影响?看来,征战鞑靼是非常好的事情。
朕五征漠北,效果看起来非常好,那朕就六征,七征,八征,多征,发挥巨大的作用。
铁骨铮铮,非常硬气。”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一定要展现出更多的硬气方面。大明就是这么硬气。”
朱高煦看朱棣自唱自夸的样子,觉得朱棣有些自恋,他有些想要开口了,不过,朱棣似乎有所感,瞪了他一眼,开口道:“高煦,你可不要偷懒,跟朕去征战漠北。
由高炽监国。”
朱高煦微微一愣:“啊?”他没想到竟然又是朱高炽监国,他想监国。
朱棣目光平稳:“啊什么啊?让你去就去,不想去,是不是?”
如果朱高煦不想去,那他就另外想法子了。
朱高煦急忙点头如捣蒜:“去,我去,这么好的机会,我怎么不去?”
朱高煦觉得征战漠北是非常好的事情,他也想去征战漠北,而他也想积累一下战功,到时候,好争夺皇位。
朱棣:“上了战场,就给朕狠狠战鞑靼。”
他心中清楚,朱高煦适合打天下,不适合坐天下,朱高炽就适合坐天下,而朱高炽还有一个聪明的儿子,那就是朱瞻基,朱棣是非常喜欢朱瞻基的,觉得朱瞻基跟他非常相似,朱棣觉得朱瞻基将来是适合坐皇位的人。
朱棣也知道朱高煦不是真的蠢,只不过,他对朱高煦恨铁不成钢,因为朱高煦有些方面做的真的不尽人意,撒泼,顽固,真的不是一个帝王的作风。
朱高煦:“好,一定要痛战鞑靼。”
王华看着投影视频,有些惊叹起来了:“我也没想到那次带守仁去关外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之后,我是有些后悔的。
不过,我不清楚守仁之后情况怎样。
如果总体是好的,那我也高兴。”
嘉靖:“实际上,总体上是好的。”
戚继光:“我对王阳明也是敬佩的,王阳明的平叛,真的牛批。”
“王阳明关外回来之后,心中忽然有种征战沙场的想法,想要征战鞑靼。
王阳明似乎也有征战沙场的梦想。
十五岁,王阳明找到他的父亲,对王华说:‘父亲,我想要征战鞑靼,我想向皇上上书,请求皇上给我几万兵马,征战鞑靼。
王阳明这个想法是鼓起一定勇气向父亲王华讲的。
而他也不知道父亲王华是一个什么样情况,他父亲是否会同意。
而王华听了之后,微微一愣,他没想到王阳明这家伙会有这种想法,愣了几秒,王华开找棍子,边找棍子,边开口;‘小兔崽子,你毛长齐了是不是?你想着去征战鞑靼了?你才十五岁,你就想着去征战鞑靼了?你觉得你有那个本事?你还没学会跑,你就想飞了?
王阳明看到这架势,急忙拔腿就跑了。
王阳明知道得跑快点,不然,棍子落下之后,那恐怕就有些疼了。
王华看到王阳明跑了,棍子没找着,王华看着怒骂:‘小兔崽子,真会跑啊,我看你怎么跑。
王华其实舍不得打王阳明的,王华是非常疼爱王阳明的。
不过,如果王阳明做出哪些出格的事情来,那王华说不定真的打王阳明。
或许,这也是一种父爱如山。
而王阳明实际上也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王华没怎么打王阳明,王华会因势利导,教导王阳明。
王华是一个状元,他自然不会那么没见识了。
可以说,王阳明有一个好父亲。
王阳明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王贲:“论一个好父亲的重要性。”
卫青:“这也看情况,好吧。”
诸葛亮:“好羡慕你们。”
朱棣:“哈哈,好,王阳明果然可以,想要学朕的风范,看来,朕要多征鞑靼。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朱高炽:“王阳明好样的。”
朱瞻基:“王阳明,有两下子。”
戚继光:“我是非常佩服王阳明的,兵家本领也非常不错,真的非常的厉害。”
“王阳明十五岁的梦想似乎就这么淹没了,或许也没有淹没,王阳明后来也带兵作战了,王阳明的军事才能也体现出来了。让人非常惊叹,也让人非常震撼。
十五岁的王阳明没有带兵作战。
不过,王阳明又有另外一个梦想了。
那就是做像朱熹那种人物。
朱熹是什么人?
朱熹是圣贤般人物。
朱元璋开创大明后,对朱熹是非常推崇的,就把朱熹推到了一定的地位,真的让人惊叹。
而王阳明就像成为像朱熹那种人物。
王阳明也为这个目标而奋斗。
王阳明也一直为这个目标奋斗。
当时,他父亲王华看了有些不解,以为自己儿子脑子坏掉了,好好的事情不去做,为什么要去做圣贤?
圣贤是那么好做的?如果圣贤那么好当,那不是圣贤满地走了?
千百年来,圣贤也就那么几个。
王华觉得要好好教导一下王阳明了。
王华就各方面跟王阳明讲,想要成为圣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过,王阳明心志坚定,王阳明告诉父亲,无论如何艰难,他都会去追求圣贤梦想。
王华看到儿子意志那么坚定,就随儿子去做儿子想要做的事情。
只要儿子还正常,那就什么都可以,而这也是非常好的事情,这看起来也是非常可以的事情。”
朱熹:“???”
“王阳明想要成为像我这样的圣人?圣人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朱棣:“这个梦想伟大,难怪王阳明后来成为圣人,原来有成为圣贤的志向。”
朱瞻基:“这个梦想了不得,后来王阳明真的成为圣人了,知行合一,牛啊。”
戚继光:“这也是王阳明牛批的地方。打仗那么厉害就算了,心学还那么厉害,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开创心学。我对王阳明是真的佩服,牛逼啊。难怪被后人尊为圣人。”
王华:“你们知道吗?当时,守仁说他要成为圣贤的时候,我惊呆了,圣贤又岂会是那么容易当的?后来,看他痴狂的样子,我实在不忍心,就随他了。只要儿子还正常就好。后来,儿子,也还可以。”
大明,一间简单的院子里面,王阳明看着投影视频,笑起来了:“当时,在他人看来确实不切合实际,不过,我知道我在做什么。
或许,当时还没找到一些头绪,不过,后来渐渐找出一些头绪了。
这也算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
王阳明想起一生,发现非常坎坷,而现在看来,发现还真的坎坷,好在坚持下来了,也追求了梦想。
何廷仁:“老师,你一生也挺坎坷的,一生追求果然不简单。”
何廷仁对王阳明非常敬佩,觉得王阳明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知识渊博,知行合一,天人合一,何廷仁对王阳明非常崇拜,他跟王阳明学习,学心学,如果能够学习到一二的话,那就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些,看起来都是非常厉害的。
何廷仁越学习越敬佩王阳明,真的佩服,觉得王阳明是真的不简单,知行合一,这不是几个人能够达到的境界。
第52章 王阳明是一个神童,会做诗,看兵法,爱折腾,一生传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