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满洲省委对磐石地区的抗日武装建设十分重视。杨佐青(又叫杨君武、黑杨)和张振国(绰号张瞎子)就是省委为此专门派来的。1932年6月4日,在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和省委特派员杨林的主持下,一支对外号称“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一军第4纵队”,对内称为“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的抗日队伍正式成立起来了。就是后来的红军南满游击队,全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前身是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通称磐石游击队。
这支队伍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党直接组织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它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鼓舞、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值得永远纪念的、可歌可泣的、史诗般的英雄业绩。
磐石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县城磐石镇在吉(林)海(龙)铁路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较早有中国共产党活动的地区之一。1930年8月,中共磐石县委成立;一年后,中共磐石中心县委成立。磐石也是日伪重点加强统治的地区,1932年2月,日本人在这个朝鲜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策划成立了一个“朝鲜人民会”(亦称保民会),还在那里专门设立了一个警察分署。
九一八事变前,这里为军阀、封建地主统治着。除广大汉族劳苦群众外,一些国破家亡的朝鲜农民,怀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满腔仇恨,背井离乡,来到磐石。他们沿江河定居,多数以租佃水田为业,过着悲惨的生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早在1929年4月以前,磐石就有党的活动,人民在党的教育下不断觉醒。1930年春,由于磐石地区朝鲜族较多,中共中央派遣曾参加过海陆丰农民起义的朝鲜族中共党员朴奉(凤)、全世光二兄弟来磐石。朴奉在驿马泊子小学、全世光在县城模范小学,以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同年5月,满洲省委又派巡视员陈德森(化名姜三)、李载琛来磐石工作。7月,经陈德森等人的筹备,在磐石烟筒山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磐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起草并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农民斗争纲领》、《雇农斗争纲领》,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磐石县委员会。到8月末全县已有共产党员80人,建立两个区委、两个特别支部和九个支部。县委初受满洲省委领导,9月以后隶属南满特委。朴奉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设在磐东郭家店。
县委成立后,大力发展党团组织,同时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反帝同盟”等群众组织。磐石人民在磐石县委领导下,在南方数省土地革命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影响下,抗捐抗税和抗租抗粮斗争如火如荼,延及附近各县,呈燎原之势。
1932年2月,满洲省委派吉林县委书记张玉珩和满洲省委负责军委工作的杨君武来磐石指导工作,建立抗日武装。张玉珩在磐石中心县委任组织部长,纪儒林任县委宣传部部长。
早在1931年10月,磐石中心县委就组织了一支七人的武装“打狗队”,成员有李红光等,活动在磐石蛤蟆河子和七间房一带。其主要任务是保卫县委机关和对付日寇在朝鲜族中建立的走狗组织“保民会”。其它一些地方,如磐东、伊通和双阳等地,也有“反日同盟会”、“农民赤卫队”在活动。
李红光1910年生于朝鲜京畿道龙岩郡丹洞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受压迫受奴役的困苦屈辱和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铸就了李红光反抗日本侵略,执著追求翻身解放的信念。李红光天资聪慧,他的祖父是个颇通汉学的老人,他在其祖父熏陶之下,学识长进很快,不仅会讲流利的日语,而且能用汉语写文章,凭着他的少年老成,谦恭礼让,赢得了父老们的赞赏。1925年,因不堪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随父母迁至中国吉林省磐石县。1926年定居于伊通县溜沙嘴子屯。1927年,李红光参加伊通“农民同盟”和“青年同盟”,开始有组织地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接受革命思想,并积级投入到反对日本侵略者和军阀、地主的斗争之中。1930年,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作出决议“韩国党员应经一定手续加入中国共党”的原则,李红光在伊通县三道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他被选为中共伊(通)双(阳)特别支部组织委员。这时成立的武装赤卫队,又叫“打狗队”,李红光任队长。
杨君武来磐石之前,罗登贤书记曾对他说:东三省已经失陷,劳苦大众的反日斗争风起云涌。我们党的责任就是把这些自发的斗争,变成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你们的任务就是到磐石去搞武装,建立党领导的工农义勇军。杨君武在磐石中心县委所在地玻璃河套找到了县委书记全光等领导人,召开会议,传达了满洲省委的指示。会议还决定在原“打狗队”的基础上扩大成立游击队。
这次会后,由杨君武负责组织训练班,培训工农武装骨干。先是在玻璃河套,后又搬到磐东,一共办了三期。第一期,七名“打狗”队员都参加了。以后各区选派一些优秀党团员参加学习。通过学习,他们的政治觉悟提高了,联系群众的作风也有所改善。队员帮助群众搞农事劳动,群众帮助队员缝洗衣服……军民关系的改善,使“打狗队”更易扎根群众之中,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也更易为群众所接受。
1932年4月,满洲省委又派军委书记杨林(原名金勋、曾用名杨宁)到磐石
第33章 “风起磐石”(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