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一句话是:“尽人事,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力成功,赢在格局,想在心中。”
昨晚弄完司令部的电视片解说词的撰写后已深夜十二点多了,睡觉前,程玉刚又找来那本《关于什么是格局》的书来重温了一遍,书上面有四个故事,对他很有启迪:
有一个家庭妇女买了件衣服,习惯性地跟邻居显摆,却发现同样的衣服邻居比她少花了十元钱,于是她耿耿于怀数天。这人的格局就值十元钱了。
有一个乞丐,整天在街上乞讨,对路上衣着光鲜的人毫无感觉,却嫉妒比自己乞讨得多的乞丐。这人估计一直就是个乞丐了。
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吗?第一个人没好气说:砌墙,你没看到吗?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国学大师钱穆曾游览一座古刹,看到一个小沙弥,在一棵历经五百年的古松旁种夹竹桃。他感慨道:“以前,僧人种松树时,已经想到寺院百年以后的发展了。今天,小沙弥在这里种花,他的眼光仅仅是想到明年啊!”
钱穆这番感慨道出了一个道理:大事难成,是因为心中的格局太小。心中的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为人处世,最重要的不是能力的高低,而是格局的大小。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这是曾国藩的话。为人处世,最忌讳畏畏缩缩,胸中没有大格局,走一步算一步,目光也超不过脚步,终究难有所成。“坐拥云起处,心容大江流”。有什么样的眼界和胸襟,就看到什么样的风景;站在高处,整座城市不过就是几座楼房,在飞机上从云端俯瞰城市,城市也就变成了盆景……格局在岳飞那里就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壮烈;格局在马致远那里却是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的孤旅;格局在苏轼那里就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尽管程玉刚在部队多个岗位锻炼过,都干得很出色,但他把自己当官的事看得比较淡,他自己是从四川农村入伍的,经过努力,当上副团职的政策调研室副主任已很知足了,他与战友平时开玩笑地说:“我祖宗八代,只有我当了这么大的官,已很满足了。”程玉刚知道,胸怀有多大,就能走多远。大的追求,大的愿望,就会有大的忍耐,大的包容,大的视野,这就叫大胸怀吧。
听完张晨林所说的事,程玉刚态度诚恳地说:“主任,请先听我解释一下,这几天,我确实没有精力管好文工团,这是我的不对。今天是星期五了,这一周来,我加班加点地完成了在调研室没有完成的总部要得很急的材料,材料您也审签了。还有一件事情,您并不知道,总队司令部参谋长非要我帮他们弄一部以机动支队训练为背景的电视专题片的稿子,说我搞过电视,也在机动支队干过,比较了解情况。我也不好推辞,再者司令部对该片也看得很重,因为在全国武警部队军事训练电视片中要进行比赛。所以我就答应了下来,昨天晚上加班到深夜十二点多才将专题片的解说词《高原磨利剑》弄出来,今天早上交司令部,参谋长审后很满意。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刚刚把洪燕从二炮部队医院接到我家安顿下来,就直接跑您这里来了。”
张晨林舒了一口气:“我就不相信你程玉刚是个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人!”
程玉刚说:“主任,至于文工团出操没有几个人的事,我很清楚。”接着从衣兜里掏出来一个蓝皮部队笔记本,翻了几页后,说,“按部队规定,我们文工团有四个已婚干部,因为没有住在部队家属院就不用出操了。这周星期一出操人数是四十五人,星期二是四十一人,星期三是三十九人……”
张晨林打断他的话,怀疑地说:“你这些数字准确吗?”
程玉刚肯定地说:“这是我亲眼看到人头记的数字!”
张晨林疑惑地问:“你这些天又没有在文工团上班,数字是值班干部周慧志提供给你的?”
程玉刚说:“我的任命,是上周五宣布的,也就是9月1日宣布的。其实,我从这周星期一开始,每天早上部队还没有起床,骑着自行车就提前到了部队。我爬到机关礼堂的二层楼的楼顶上观察文工团在操场上的出操情况,我每天早上都在观察……这就是这些数字的来历!”
张晨林笑了起来:“你小子鬼得很!带部队就要有你这种劲头!”
程玉刚也开起玩笑说:“主任,我在政策调研室搞过这么长时间,还不知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吗?至于城市兵刘军与司务长汪晓明因为伙食的事情打架的问题,我还没有调查,孰是孰非,待我调查后再向您汇报。不过,先让他们跳吧,越跳得高,我越看得清楚,我才好想办法对症下药哩!”
张晨林说:“大家看着你好像没有把心思用在文工团的管理上,其实你也在动脑子想办法,这让我放心了!”
程玉刚说:“我准备这周星期六,也就是明天搬进原曹政委的办公室办公,这一周我每晚都住爱人的亲戚家,可能给大家的印象是我程玉刚到了文工团没有尽心尽职,其实,我是想让文工团干部战士的不良风气都暴露出来,我才好对症下药嘛!”
“好啊!”张晨林满意地笑了。
第4章 不负众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