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不动摇,也有典型意义,这是第三条线索。还有某医院发明的战创伤胶水,实用性很强,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大成果,听说正在申报军队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这是第四条线索。我想,这四个里面,抓住一至两条,我们就能基本上完成任务了。”
牛丽华有点惊讶,不得了,几百万字的材料只用一天时间就把线索给筛选出来了,没有新闻敏感和一定的阅读功底,是不可能做到的。“很好,这几条都是大鱼。只是时间来不及,我们再精选一下,然后用不同方法去烹饪,出一桌江鲜全鱼宴,可以说每一盘端上来的,各新闻媒体都会一抢而光。”牛丽华兴奋起来,说:“老朱的思路都赶上新华社了。不过,我们还得再分析一下,怎么能在短时间里抓出头条来。老张也发表一下意见!”
张金龙说:“你们从新闻角度来报道,我从图片的角度来配合。除此之外,我想一般的报道也搞一下,上面规定两张照片一起发算一篇要闻,在这方面做些文章,我想不会有什么问题,图片方面我个人独立承包二十个要闻。”
“哎呀,我的亲兄弟,你们两个都是以一当十,个顶个的棒,找你们来,我算是省心了。”牛丽华高兴。“我们三个人再把那四条线索理一理,我记录。”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支派克笔。
朱浩洋已经进入状况,堆集起来的思想井喷般涌出,流淌落地便是一篇好文章。现在需要从问题着手讨论,这是朱浩洋的习惯。“从弹药销毁中心的材料上看,第一代拆弹骨干,原中心副主任白中华已经退休了,这是个问题。军报主要是办给现役军人看的,宣传一个退休军人价值不大。”
“听说,女儿也在这个中心是个职工,也干过拆弹工作。还有他儿子当兵后,也子承父业调到中心干拆弹了。”牛丽华补充说。
“好啊!拆弹之家。”张金龙喝彩。
“就用这个主题。题目可以搞成《深山里的拆弹之家》,八千字通讯,军报发一个头条转四版,军区报上发一个整版。这篇我个人承包。”朱浩洋下了决心。
“我的自家兄弟哎,太好了!要不怎么说人才就是战斗力呢?我负责联系版面。”牛丽华边记录边说,激动得有点不能自控。
“我的照片也有了。大场面的,上千发炮弹,都是口径152毫米的那种,三个人分别工作时照片,分别嵌在里面,一组四张。还有引爆弹药时的照片,烟尘飞扬,白中华刻着深深皱纹的脸,被硝烟熏黑的特写。女儿英姿飒爽,搬炮弹的特写。为了夺人眼球,可以化妆,娇媚中透着英气,飒爽中裹着柔情。儿子特写换一个角度,从他钻研革新销毁技术角度思考,比如说,他正研制一种新型的拔弹机。从他们三个之间的关系上也能出画面,比如,老子传授儿子技术,姐弟俩比学赶帮。从白中华的夫人那个角度,也可以切入,接到任务时,她的心理活动。这个难一点,但同样有震憾力,如在远处,销毁弹药的磨菇云腾起后,老太太在路口,面部担心和忧伤的表情,盼着一家三口平安归来。等等。”张金龙说到这里才住口。
“我的天啊!这么一搞,报纸杂志还不抢着发吗!高手,高手,领教啦,领教啦。”牛丽华有点夸张。现在把干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不择手段也行,表扬、恭维、假话一起上,把他们俩搞得心里舒服,干活卖力,就成功了。“女军医扎根山沟是个好体裁,可是最近组织上已经决定把她调到大城市工作,估计这个是不行了。”牛丽华对这件事有点担心。
“好体裁。扎根了三十年,做了许多奉献,奉献了青春,奉献子孙。你想想,组织上安排她进城,是不是人文关怀啊?换个角度,‘不让老典型吃亏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标题可以这样列,兼题是‘联勤部党委不让老典型吃亏,主标题‘某某某走出深山沟。”朱浩洋发表自己的见解。
“绝啦!化腐朽为神奇。”牛丽华赞叹。接着说,“这篇东西不要花多少力气,材料让他们分部宣传科提供就行。我搞这篇。大家不要认为我拈轻怕重啊,主要是为你们腾出精力,搞军报的头版头条,我这个上军区报纸的头版头条。”
张金龙仰望着天花板,眉头紧锁,看似在思考着一个重大问题,要不就是已经抓住了某个线索,正在构思画面什么的,要不然不会这样。两个人都不敢打搅,声音放低了一半。议论着金洲那个仓库主任面对女色引诱的事。
“你们搞什么搞吗?”张金龙发火,“我正在思考问题,让你们搅了。”
两个人都感到委屈,朱浩洋说:“我们是怕打搅你,所以才把声音放小了许多。”
“正是因为你们把声音减小了,才打搅了我。要是还在原来那种环境里,还打扰不了我呢!”
“理解。鄙人理解了。”朱浩洋说,“原来老兄喜欢在一种不变的环境里思考,我也有同感。”
“是不是有了什么精彩的想法。”牛丽华问。
“本来是有的,现在跑了。”张金龙很遗憾。
“跑了,那赶紧追,估计还没有跑多远,能追上。”牛丽华笑着调侃。
张金龙没有答理他,恢复原来状态。朱浩洋知道他又回到思考王国里去了,用手势制止牛丽华。俩个人不再管张金龙,继续他们的话题。
第40章 从思想工作者到心灵牧师(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