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二十八章 盐场[1/2页]

汉不熄 夜游梦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海安所的劫难还没有传开,虎贲镇的明军将士大部撤出了海安。
      明军伏洋镇水师开始西进,朝着东场而去。
      而留在岸上的一百多名虎贲镇官兵,则朝着更远方向的徐闻而去。
      此刻的明军水师似乎在玩一场竞赛,一场抢人大战。
      东场的汛兵并不像海安那般人数众多,守卫在此的官兵不过二十余人而已。
      见到明军水师船队气势汹汹杀来的时候,这些看守东场的清军官兵们立刻四散而逃。
      留下了尚不知情的东场百姓。
      此刻,东场的百姓正在劳作。
      他们有的正在出海捕鱼,有的正在晾晒鱼干。
      甚至在此处还有一个规模不小的盐场。
      在这个时期,盐可是硬通货。
      随着明军赶到东场的陆海商人们见到盐场,不禁两眼放光。
      连忙招呼着盐场的汉民将食盐运到海船上。
      明军将领见状,气不打一处来,他们的目的可是来掠夺百姓的,可不是为陆海抢食盐的。
      最后,双方闹到了副将苗千那里方才平息。
      明军同意帮助陆海押送盐,不过贩盐的利润要分三成给伏洋镇。
      这让陆海的商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在吕宋,食盐,铁的售卖权全部掌握在明廷手上。
      四海商人们需要经过明廷的许可才能贩卖盐。
      在盐这个问题上,明廷做了一个很奇怪的举措。
      那就是吕宋明廷允许四海商人制盐。
      吕宋各地的造盐厂,便是四海商人们创办的。
      但商人们却没有盐的贩卖权。
      也就是说,商人们可以开办盐场,制作海盐,井盐,但却没有贩卖的权利。
      要么海盐低价卖给官府,官府再卖给百姓,从中赚取差价。
      要么四海商人们高价从官府这买来海盐的贩卖许可,缴纳三成赋税的情况下出售海盐。
      而明廷还故意露了一个破绽给这些四海商会的盐商。
      那就是明廷不会管盐商的海上走私。
      也就是说,你在吕宋制一斤盐,通过走私贩卖到广东,明廷是默许的。
      这可让四海商人们看到了商机。
      要知道,吕宋的海盐价格可比两广地区的海盐的价格低多了。
      毕竟吕宋的盐厂是商人们自己督办的,并不像大清的盐场都是官办的。
      少了官员们的层层克扣,以及故意抬价,因此,哪怕通过海运运往两广地区的海盐价格也比清朝官府的盐价低得多。
      一时间,竟然让这些四海商人们赚得盆满钵满,挽救了四海商会的财政危机。
      本来,明廷的连年征战,早已掏空了四海商会的财富,但谁能想到,贩卖海上私盐竟让四海无意中回了一波血。
      也让四海商人们对刘煜更加感恩戴德起来。
      当然了,这是也很快引起了清朝官府的警觉。
      很快便开始打压这些走私盐商,可奈何广州商场上商商相护,甚至还出现了镇与镇之间的夜市。
      这盐商的走私也是屡禁不止。
      毕竟,老百姓可以不吃肉、不喝酒,但盐却是必需品。
      俗话说得好,三斤盐抵百担米。
      官府如此高的盐价,又哪是广东地区贫穷的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
      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买四海的低价盐啊。
      现在看着这些盐山,陆海商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这些海盐若是贩卖到琼州、嘉定、吕宋、暹罗,利润不
      知要翻几倍。
      毕竟是清廷的官盐,连成本都不需要。
      明军官兵在东场呆了整整三天。
   &nbs

第三百二十八章 盐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