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巴克豪斯两眼直瞪瞪盯着郭振东,道:“郭将军,你懂元首的意思吗?”
这边,郭振东很好的充当了一个倾听者的角色,一直在专心致志的听着巴克豪斯的叙述。
很显然,这场世界大战打到1943年11月,对各参战国的人力、财力、军事实力和战争资源的消耗都来到了一个临界点。
元首此时派遣特使巴克豪斯前来游说,其目的已经显而易见了,就是想拉拢自己,从而在和苏军的对峙谈判中,获得更多的筹码。
郭振东还真猜对了元首的心思,巴克豪斯此行的目的就是给他抛出橄榄枝,为此甚至不惜牺牲和小鬼子的盟友关系,即便是不能达成结盟,也要阻止郭振东和苏军、还有盟军站在同一阵线上。
自1941年6月对苏军发动闪电战进攻以来,苏、德两军在这两年半的时间内打了大大小小的战役上百次,对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在战争的泥潭中艰难挣扎。
特别是经过了列林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让元首意识到了苏军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这场战争再继续打下去的话,只会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而在1943年2、3月期间发生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后,拥有优势兵力的苏军被迎头痛击,损失了大约52个师的兵力,也让统帅斯大林意识到想要打败这帮侵略者的难度远超想象,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更大。
经过这次失利过后,苏、德两军再度进入了势均力敌的对峙状态。
在1943年6月的时候,双方为了尽快结束这场足以将国力拖垮的战争,派出了双方的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进行了一次非正式会晤,商讨结束这场战争的方案。
然而,在和谈中,双方却因为国界线的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最终不欢而散,再度兵戎相见。
正是基于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德意志元首才会选择派出特使前来游说、拉拢郭振东和东北挺进军。
因为,东北挺进军在近两年来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的战争统治力,已经足以让元首刮目相看。
扪心自问,连元首最器重的近卫军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在两年的时间内,以弱势兵力全歼数倍于己的日寇精锐关东军。
而且,据战场情报显示,东北挺进军部队甚至还掌握了最先进的轰炸机技术和新式火炮技术。
如果能在东方战场上拉拢这样一支强有力的盟友部队,在面对同苏军的对峙谈判中,元首和德意志就将掌握主动权。
相反,如果让苏军抢先将郭振东所部拉入他们的阵营的话,德意志将彻底丧失这场战争的主动权,等待他们的结果,将只有走向覆灭这一条路。
正因如此,正在太平洋替元首视察潜艇舰队的巴克豪斯上校才会如此着急的冒险乘坐潜艇,穿越盟军太平洋舰队的海上封锁线,第一个赶到郭振东的指挥部。
见郭振东一直不说话,巴克豪斯上校有些急了,道:“郭将军,难道你不愿意和我们元首一起合作共事,重新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吗?”
“还是说,将军觉得我们元首开出的价码不够诚意,在等待美、苏两国特使的开价?”
第277章 柏林来客[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