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六十二章 天下初变[1/2页]

三国:被曹操出卖,我转投刘备 阳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随着刘备军再次大胜,说书先生们再次找到了新的评书题材。
      毕竟徐风只写出半本三国演义的评书。
      虽说精彩纷呈,妙趣无穷。但说书先生们用不了七八场,便将故事说了遍。
      哪怕再重复讲个三次四次,也撑不了多久。
      前来听书的观众,虽然依旧是次次捧场,但显然是兴趣一次比一次平淡。
      如果再无新鲜题材,这些说书先生可能就要面临失业的风险。
      被逼无奈之下,这些说书先生也自发的编起了各种评书故事。
      什么夏侯??时?シバ乱埃?切旆绲翘臣婪纾?檬?暄羰倩焕蠢坠?缒概?懒讼暮??
      后面两军对垒,是徐风骑着赤龙飞凤马,左手青龙偃月刀,右手八卦乾坤扇。
      阵前大骂贾诩半个时辰,气的贾诩血脉逆冲,大叫一声跌下马来。
      夏侯兄弟率领的兵卒数量,也从五万涨到十五万,后面更是直接变成了五十万。
      最后大结局则是徐风撒豆成兵,招来十万天兵天将,下凡斩妖除魔。
      双方大战了七日七夜,杀的江水变血水,整整三个月都未见褪色。
      虽说这些评书依旧是延续了之前的主流价值观。
      整体都是拥刘贬曹,帮助刘备建立民心。
      但这些评书大多追求浮夸,过于失真,最后甚至演变成了神魔斗法。
      一边是金翅大鹏转世,一边则是九天雷神下凡。
      甚至说徐风在阵中变出真身,是个三头六臂,腰围九尺,身高九丈的赤发天王。
      徐风核心还是为了用喜闻乐见的评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百姓的价值观。
      为刘备赢得民心和舆论上的优势。
      但如果太过于夸张,反而让民众产生听故事的感觉。
      替刘备赢得舆论和民心的目的,也将大打折扣。
      于是乎,徐风只好再次执笔,再次构思出各种古今作品。
      第一本当然是《窦娥冤》。
      先将诬陷窦娥的人,设定为地方豪强。
      再将昏庸不堪,错判冤案的糊涂县令,设定成被举孝廉而出的世家子弟。
      后面还附了一首民谚: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个故事的核心宗旨,就是揭发那些权贵豪强借机欺压百姓。
      世家子弟纵无才学品德,亦能凭借父辈权势,被拔擢为官员,治理百姓。
      写好窦娥冤之后,徐风还借着悲剧催泪系列,一口气写了七八部悲情系列的评书。
      大部分都是控诉世家举荐的贪官污吏,其余则是痛骂地主豪强。
      当然,如果只有苦情悲情的戏码,肯定也会不符合一批人的口味。
      因此也必须搞出一批爽文戏码,才能迎合更多人的口味。
      首先便是将狄仁杰、包拯、宋慈、海瑞等清廉刚正,善于探案破案的形象融合起来。
      然后根据他们的故事拼凑成一个超级大清官。
      一路惩奸除恶,杀尽贪官污吏,轻松破解对方布置的陷阱和谜题。
      甚至斩了公主背信弃义,犯下十宗大罪的驸马。
      最后收集了一名在朝野盘根错节的巨贪罪证。
      

第六十二章 天下初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