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七十八章 口谕[1/2页]

好歹也是个皇帝 秋水夜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准确的说,洪承涛只是七万南下边军的盟主而已,各部队其实都是属于盟友关系,谁别指望能指挥谁。
      洪承涛能调动他们,也得他们自己乐意,给面子才行,如果洪承涛让他们不爽了,人家说走就走。
      孙传庭那边的情况要好一些,但是也好不到那里去,孙传庭麾下的大军,有归属凤阳巡抚的,有归属河南巡抚的,还有归属山西巡抚的,然后还有归属各总兵的,彼此也是属于互不统属。
      因此徐州一线的明军,看似是三大部分组成,但实际上内部可以细分为二十多支军队。
      当然了,他们的总兵力还是很多的!
      各部队加起来,他们能够凑出来至少七万新标军,另外还有三万人的骑兵部队,还有五万人比较精锐,一定程度上也采用了新式枪炮的营哨兵。
      此外还有一批没啥用处,连炮灰都算不上的卫所兵,民夫青壮,而这些人数其实很多,估计能有十万人以上,不过都是用来修筑防线,运输物资,干的事其实和周军后勤部征召民夫组织的运输团、工程团没啥区别。
      而这些后勤人员,双方一般都不会统计进去的。
      从兵力上来说,明军要略微多那么几万,但是质量上却是远不如周军,同时武器装备上也不如周军,明军撑死了也就只能凑出来两百多门火炮而已,只有周军火炮的半数。
      如今,双方的总计三十万左右的大军,围绕着徐州城为核心进行部署,在外围的各个城池等战略要点进行部署。
      由此形成了一个犬牙交错,东西一百多公里长的战线。
      徐州战役,不仅仅是指徐州城内外的攻坚作战,而是指以徐州为核心,覆盖了整个徐州、部分山东地区、部分河南归德府地区的大规模会战。
      这也将会是周王朝和明王朝之间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会战,其胜负将会极大的影响到天下的归属。
      徐州战役如果周军失败,那么就是被迫止步于徐州,无法进一步北上山东,西进河南,这也就意味着北伐的失败。
      后期想要发起第二次的北伐,那么就需要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足够的时间凑齐足够的兵力,而同期间人家明军也不会闲着啊,所以等到第二次北伐的时候肯定更加困难,需要动员的兵力更多。
      一旦战败,对周王朝的负面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如果说不到那进攻失败,还损失惨重的话,那么后续都有可能被明军反攻,丢失淮安,凤阳城等战略城池。
      但是,如果周军赢了,那么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周军可以直接沿着运河杀入山东,甚至做出威胁北直隶的姿态。
      往西,可以沿着黄河一路杀到潼关,彻底控制中原。
      这一场徐州会战,是周军里整个北伐计划里的最为重要的一环,甚至为了徐州会战,周军甚至都调动了第六军,第一军、第十一军协同作战,以牵制敌军兵力。
      因此此战的重要,周军方面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十月初八,翰林院秘书处一等秘书林华阳奉旨抵达徐州前线,代天子慰问前线将士,并带来了一大批的晋升、嘉奖圣旨,同时还带来了一批额外的肉食、粮食补给。
      同时林华阳还带去了郭东岩给中路军指挥部司令刁一舟陆军中将、副司令凌晓忠陆军中将一份口谕!
      这份口谕很简单,很直白!
      只有两个字:
      封侯!
      听到如此简单的口谕,不管是刁一舟还是凌晓忠都是忍不住躁动起来。
      尽管他们也知道,凭借他们现在的战功和资历,一旦干掉明王朝,统一华夏后,陛下大封功臣的时候,自己一个爵位是肯定跑不了的,而且大概率侯爵以上。
      但是这也只是他们猜测而已。
      现在呢,陛下却是亲口说出了封侯二字。
      而这,还是郭东岩第一次亲口对臣子给予了封爵的承诺,在以往顶多也就是暗示以后会大封功臣而已。
      但是可没给过某个人具体什么承诺。
      所以,封侯这两个字,分量集中。
      甚至他们也是想到了,徐州战役打赢了,那么再加上自己以前的功劳,这捞一个侯爵是没问题了,而后续如果继续立功,那么国公有望。
      等慰问钦差林华阳离开徐州后,刁一舟和凌晓忠也是做了最后一次交流,敲定了最终的作战计划后,凌晓忠当即离

第四百七十八章 口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