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上游,消失已久的刘曜正位于此处。
独自寻找破城办法的刘曜,所使用的并不是简单的挖掘地道,而是打算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攻破晋阳城。
晋阳城建立在汾河边,而太原盆地正好是一个低洼地带,正符合水攻的所需条件。
如何虽还不是夏季,但由于黄河上游凌汛的融化,导致黄河的水位也上涨了许多。
刘曜带领亲卫,在汾河上游附近的村庄搜寻汉人百姓,将这些手无寸铁的汉人百姓征集起来,去帮助他堵塞河道。
堵塞河道相比于挖掘隧道来说,要更简单一些,只需要不停的寻找重物将河流堵塞起来就可以了。
但却被比起挖掘隧道更加危险,因为水位上涨,堵塞越来越多以后,河流就变得更加危险,很多被强行征调的百姓,都因为脚下一滑坠入河流之中,再也没有出现。
在这被征调的百姓之中,有一家杨姓的百姓来自雁门郡,父子几人也被征调到了这里。
杨家老父杨忠在空闲的时间,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全部召集到了一起。
“逐匈、逐鲜、逐乌,如今阻挡汾河的水坝即将完成,汾河的水也愈发暴涨,这样下去那匈奴人想要水淹晋阳的计策就定然会成功,届时我父子三人,就将成为并州的罪人。”杨忠摸着下巴已经有了少许白色的胡须,与自己的三个儿子商议水坝之事。
忠这个名,就是杨忠之父希望杨忠能够忠君报国特意取得,只可惜晋朝是士族的天下,贫困百姓出身的杨家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攀爬到高位。
纵使杨忠自幼习练武艺、锻炼弓马,可却没能获得大展拳脚的机会。
彻底对晋朝失望以后,杨忠便一直呆在雁门务农,同时教育自己的三个儿子。
或许是继承了杨忠的优良基因,杨逐匈、杨逐鲜和杨逐乌三兄弟的体魄都极为强健,而且同样自幼习练武艺、锻炼弓马。
当初匈奴人反叛时,杨忠就曾从雁门南下,带领自己的三个儿子去投奔司马腾,就是希望能够报国驱逐匈奴人。
只可惜,等到杨氏父子四人好不容易抵达晋阳城外时,司马腾早已逃亡,将晋阳城拱手相让。
面对当时已经沦陷的晋阳城和肆虐的数万匈奴人,杨氏父子四人根本做不了什么,也只能愤愤的回到了雁门郡。
回到雁门郡以后,杨氏父子四人通过一身武艺,保住了他们所在村子的短暂和平,使得他们的杨家村没有陷落,百姓依旧居住在那里。
直到刘曜的到来,才使得杨家村的和平被打破。刘曜与一千多精锐的亲兵,根本不是杨氏父子四人能够打败的。
无可奈何之下,杨氏父子四人便与杨家村的百姓们一起被征调到了汾河上游,去帮助刘曜修建阻水的堤坝。
堤坝一天天落成,可晋阳城那边却没有任何消息传来,杨忠便猜想到晋阳城很可能被围困住了。
对于所有的并州百姓来说,晋阳城和刘琨父子都是他们的希望。
 
第一百六十七章 杨氏父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