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有些让人灰心叹气。
但五年,却已经是薛蜀咬着牙生逼着自己说出来的了。
刘群的马槊,就是在中原时,聘请当地最高的工匠制造的,也花费了三年的时间。
制作一柄马槊,大致需要四个步骤。
第一步自然是最基础的选材,没有千钧之力,是不可能使用纯铁的马槊的,就算能够挥动,也不能长时间去战斗,这不是后天训练能够弥补的。
槊杆材料的选取,最好以上等韧木的主干。与制弓相同,最上等的就是柘木,其次则为以桑、柞、藤,最差是用竹子。
古代的植被没有经过大量的砍伐,古人对生态的破坏力也有限,山林之中有着大量千百年的古树,因此在材料上,还不会出现太大的难题。
选取好韧木材以后,接下来才开始艰难,因为第二步,便需要专业的“蔑片匠”来完成才可以。
蔑片匠,是一个几乎失传的职业,他需要专业的人士来将韧木剥成粗细均匀的蔑条片。
后世城里长大的人,大多数不知这“蔑片匠”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和接触。只有农村还有少量蔑片匠上门,来帮着做竹筐、竹箩、竹篮等等日用品。
片面的认知,都会以为马槊的朔杆是普通的圆柱木料,其实并不是这样。马槊的朔杆制作,要复杂的太多。
蔑片匠需要将韧木材削成像纸一样薄的长条片状,而后再粘合到一起,才能能称之为朔杆。
这第二步就需要专业人士,耗费大量的心神和时间才可以。
第三步,就是桐油浸泡,这是为了能够让朔杆更为坚韧,不会在与敌人的作战之中崩断,毕竟四五米长的马槊,对朔杆的要求极高。
韧木细蔑条用桐油反复浸泡、晾干、再浸泡,此工序过程耗时要一年。这一点,与蜀国对抗南蛮时,遇到的藤甲兵身上所穿的藤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待蔑条不再变形,不再开裂。然后在荫凉处风干数月,如此又是半年。
这一步,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也不需要专业人士,可太费时间了。
第四步,是将浸泡风干好的蔑条粘合制作槊杆,只有完成这一步,才算真的制作出了槊杆。
用上等的生漆与胶,将风干的篾条粘合为一把长四米的长杆。外层用麻绳紧密缠绕。待麻绳干透,涂上生漆,再用葛布缠?。
待杆上生漆干透,再涂生漆,再缠?葛布。以生漆、葛布交替,干一层、涂一屋、裹一层。如此步骤又得一年多,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不断、不裂,一根合格的马槊杆就制成了。
马槊的强大,就在于朔杆,槊杆就是古代版本的高科技复合材料。轻巧、坚固而充满韧性。
驱动战马高速冲击的骑兵,与敌骑交驰而过时,若用普通木杆武器刺击,反震之力会折手,也会使矛杆碎裂。
所以,发起冲击的骑兵接敌后,普通枪矛多一次性使用,刺中敌人就要撒手,然后抽出随身弯刀、长剑等短兵继续冲击。
而马槊因槊杆的弹性,可以抵消冲击力、重复使用。
第一百二十五章 槊杆之妙[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