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果然,经卫操这么一说,拓跋猗卢也觉得自己过度担忧了,不禁也笑着说“是我多虑了,此子纵使有天纵之才,又能如何,能以并州之力战胜匈奴,恐怕都是机难。”
拓跋猗卢也曾设想过,自己换做刘琨父子的位置,能否力挽狂澜,答案就是微乎其微。
“刘琨父子能否力挽狂澜,决定权都在大王身上。”卫操朝着拓跋猗卢一个鞠躬,这是他代表汉人向拓跋猗卢的一个请求。
拓跋猗卢其实也知道,卫操的心里是向着刘琨父子的,不过他并没有介意,反而对卫操直言的行为十分满意“若没有卿,今草原也绝不会有我霸主之位,今刘越石愿与我结盟,那自此以后我便助其对抗匈奴。”
“多谢大王,老朽此生能遇到大王这样的明主,已然无憾了。”卫操感动的老泪纵横,他始终觉得自己当初放弃晋朝的官职,毅然北上效忠拓跋猗卢的决定是多么正确。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纵观晋朝,有才能之人不知有着多少,可昏庸的司马家不能善用,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一声声叹息之中老去。
如果卫操没有做出这个决定,可能现在也只是家乡幽州代郡一个整日垂钓的老者罢了,纵然不可能成为鲜卑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汉人谋臣。
知遇之恩,对古人来说十分重要,所以卫操才会死心塌地的效忠拓跋猗卢,为其出谋划策管理鲜卑,使得拓拔鲜卑愈发强大。
世人只知道,北方崛起了一位不逊色于匈奴冒顿大单于的鲜卑大王,可没有人知道拓跋猗卢能够将只是鲜卑人其中一支的拓拔部族,发展到如今的强盛,卫操有着多么大的功劳。
就像华夏历史上的两位千古一帝,秦始皇和汉武帝,如果他们没有秦国诸王奋六世之余烈、文景两帝的积累,以及大量能人志士的帮助,仅靠自身,也断然不可能成为千古一帝。
强如西楚霸王项羽,也因为傲慢,再加上不能知人善用,最终败给了汉高祖刘邦。
这就是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再强,也断然不可能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也有着弱点和不擅长的地方。
拓跋猗卢不同于其他游牧民族首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没有接受过华夏文化影响的情况下,他能够重用汉人接纳汉人百姓。
而且拓跋猗卢对于中原的土地并没有贪婪的欲望,这要是换做别的君王,可能早就趁此机会南下与匈奴人一起入侵南朝,争夺土地了。
作为鲜卑大王的拓跋猗卢,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还数次充当援军帮助汉人对抗鲜卑人。
这份对于汉人的好感,完全不像是游牧民族的首领拥有的,如果拓跋猗卢不是鲜卑人,或者生的更晚一些,或许地位能够超过前秦的苻坚,成为第一个统一华夏大地的北方游牧民族。
不过很可惜,拓跋猗卢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且刘群也来到了这个时代,他绝不会让游牧民族侵略的黑暗时代再次出现。
第九十五章 鲜卑雄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