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三十七章 臣谢皇上隆恩[2/2页]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汉风雄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下来跟我谈。”
      赵亮忽的压低声音对和?说道:“这些年荷兰来广州的商船固然很寥寥无几,但东南年年去往巴达维亚的商船却不要太多。咱们奈何不了巴达维亚,还奈何不了那些海商吗?”
      “别的都不管,只一个严谨法令,让海船出海时候带不了那么多大炮,就足以让他们却步。”
      而这样做也少不了要用到和?的时候。
      和?哈哈笑了起来,“既然如此,哥哥我就却之不恭了。”
      “二十万两银子,贤弟看……”
      “三成干股如何?”
      和?是真富裕了,抖手就是二十万两银子,而赵亮给出的三成干股,却也叫和?满意不已。
      那可不止是赵家港的三成,而是整个狮子洲的三成。
      因为现在的赵家港代表的就是整个狮子洲。
      二十万两银子别的不说,光是三成狮子洲的土地,和?这银子花的也不亏。
      到了下午,宫里就来人宣走了赵亮。
      乾隆两眼沉沉的盯着跪在地上的赵亮,看着赵亮本来还挺镇定的身躯慢慢的变得有些发抖来,心中才算满意的嗯了声。
      被叫起的赵亮额头上渗出一层明汪汪的汗水——他现在的演技是真的到家的,而乾隆心中就更满意了。
      “调集那么多丁壮穿府过省,实属胆大妄为。朕若不是看你往日多立功劳的份儿上,非严惩了你不可。今后若胆敢有再犯,可要小心你颈上人头。”
      刚刚起身的赵亮噗通一声又结结实实的跪下了,“臣谢皇上隆恩。”
      砰砰砰。
      几个响头一个比一个响亮,等被乾隆示意太监拉起的时候,额头上已经出血了。
      “记住这个教训即可。”
      乾隆满意了,赵亮认错的态度很诚恳么。脸上的神色就也舒适了一些。
      “好了,这事儿朕就不与你计较了。说说抛秧法吧,此法效果可真如你所言那般好?”
      “这等大事臣岂敢虚言。抛秧法实乃一等一的良法。”
      在赵亮的描述中,这抛秧法就是被他迁到南洋的移民偷懒省力误打误撞弄出的法子。
      南洋地广人稀啊,他在那里辟地十数万亩,移民人均都不下百亩沃土,那是根本就种不过来。一些人偷懒耍滑,又不愿意落得差评,就想出了这种法子来糊弄事。
      因为秧苗根部带着泥块,头轻脚重,一被抛起就自然而然的根部着下,乍然一看跟插秧没什么两样。
      可谁知道这样的法子竟然真把秧苗给种活了,而且秧苗势头更快,产量也较往年更高出一些。
      赵家派往南洋的管事听闻消息后立马报给了赵亮,赵亮又叫人进行试验,然后总结出了一整套的章法步骤,最终确定无疑了,他这才敢透漏消息给和?知道。
      乾隆脸上已经浮现起止不住的喜悦了,派人把宫外的和?招进来,和?也是第一次听说抛秧法的‘前世今生,立刻就对乾隆大拍马屁道:“这都是万岁爷的洪福,上天有感,才得以叫此良法借广明之手降世。”
      乾隆被拍的好不舒服,虽然他知道这是屁话。
      “朕已经在海淀镇、西苑一带各辟御稻田一百亩用于实验。”乾隆的御稻田就是后世京西稻的种植田亩,也就是红楼中专供贾母享用的御田胭脂米。
      这是康熙花费了无数时间和人力孕育的一种良稻,也只生长于万泉河水系左右,是满清宫廷必用的御米。
      现在已经是四月了,眼见就是御稻插秧的季节了,这抛秧法能不能成,已经可初见成效了。
      “奴才也已经在岭南多地遴选了十处试验田,早稻早已经播种,目前来看形势破佳。”
      和?笑呵呵的。
      “嗯。这抛秧法如果真的成了,你赵广明就再为朝廷立下一大功了。朕本是要好好奖赏你的,不过现在就免了。倒是你那兄弟在河西做得不错。”乾隆嘴里竟然提及了赵辉,赵亮一脸“激动”的不能自已。
      “河西少水干旱,正是适合番薯、玉米等物。朝廷此前竟没留意到这一点,实在是督抚之过。你们赵家是又为朝廷立下大功了。”
      “在朕的眼中,如此诚恳做事,一心为民之官,比之福山的何志辉更叫朕欢喜。”
      响鼓不用重锤,乾隆相信赵亮应该知道自己的意思。
      不过何志辉也已经升任登州府通判了不是?
      赵亮心里嘀咕着。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340章 臣谢皇上隆恩)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第三百三十七章 臣谢皇上隆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