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1章大捷[1/2页]

我在大明割韭菜 唐晓非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如此这般看来,明军的战斗力突然增强了?
      当然不是!
      明军能横推蒙古鞑子,不是战斗力突然增强了,而是在战斗力基本合格的基础上,人数占了优势,并且是突袭。
      如果要正面会战,这仗打得绝对不是那么轻松。
      即便打得没有那么轻松,站在孙传庭和洪承畴的角度来看,这一战必须立刻打,打的越快越好。
      因为他们随身携带的干粮,已经要见底了。
      现实情况就是逼迫他们与蒙古鞑子决战。
      最好的结果就是快速进军,快速冲锋,快速结束。
      而事实上,在这样的突袭下,鞑子的阵型集结之前,战局就已经定了。
      剩下的只是单方面的屠杀。
      简称收人头!
      蒙古人也想反抗,他们依然在快速组建队形,快速反扑,但都无济于事。
      打仗本身不是流氓打架,不是大家提着刀排好队就可以开始干了。
      就想你和一个妹纸在床上做运动,得有前戏吧?
      前戏不足,会大大影响质量。
      同样,古代打仗之前,战前的精神动员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战争来之前,人的本能是恐惧和焦虑,长官们必须用最快的方法将恐惧和焦虑从士兵们的脑海中赶出去。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齐声高呼,当人群一齐高呼几声后,恐惧就开始慢慢被冲淡。
      然后就是号角和战鼓声。
      但是,这些蒙古人都来不及做。
      所以,即便临时组建好了队伍,也基本上如同稀泥糊的一样,一冲就散了。
      最震撼的是万丹伟征,他站在城头,看见明军硬推过去,所过之处,血肉横飞。
      足足半个时辰后,束不的的反抗已经彻底崩溃了,蒙古鞑子如同潮水一般向远处溃散。
      而明军的队形则开始向前面扩散开,继续扩大打击面。
      显然,明军是不准备放过这支蒙古军了。
      新军的教条:四快一慢。
      什么是四快一慢?
      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发动总攻要慢。
      为什么会有一慢,而且还是发动总攻慢?
      一旦发起总攻,那就是正面大规模的决战了。
      既然是决战,自然要慢。
      这里的慢不是说攻击慢,而是发动总攻的决定要慢。
      为何?
      发动总攻之前,得做地形、敌情勘察,还得权衡全盘战局,得检验自己军队的状态、军饷。
      还要做军队动员,并且还要权衡可能出现的战败局面,以及如何应对。
      只有这些确定后,才能发动总攻击,这个过程是不能着急的。
      而一旦发起总供给,就必须快!
      行动快!
      前进快!
      扩展战果快!
      追击敌人快!
      只有快,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只有快,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战胜率,最大程度打击敌人有生力量。
      这一套战术是谁的战术?
      20世纪陆战王者解放军的战术!
      这个战术的原型在哪里?
      一千多年前,封狼居胥的那个年轻人!
      这个战术理念,被张晨写在了新军的教材里,灌输到了军官们的脑海中。
      其中那一慢是至关重要的,往往在真实的战场中,都会出现上级催战的情况。
      例如历史上,崇祯

第181章大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