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水浒》成书年代乱猜(十三)[2/2页]

失落的小南洲界群 那天在旧屋烧信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两例可以看出小说从“编次”的稿本,到抄本流行最后刊刻发行的时间“流程”。
      由于《水浒》属于“大部头”,且应该是过往“坊刻俗书”从所未见的巨册(按照现存上图《京本忠义传》行、字及版式对比分析,此二十卷本,个人估计,将近80万字,更别论郭勋本所参照的旧本有“致语”,也许字册更多,当然,也许郭勋本依据的是抄本)。
      初遇此等天朝“破天荒”式的长篇小说巨册,任何坊刻书铺,估计都会倒吸一口凉气的。
      古人刊刻不仅费纸、墨,80万字光刻工费时与工钱都是不小的数目,至少在明中期清平山堂刻话本前,坊刻话本的“年产量”不高,个人估计,知名书铺年刻印水浒卷字论,顶多4卷吧。
      “印了,是否亏钱?”
      估计是坊刻书铺主面对一大叠稿本(抄本),头皮绝对发麻。
      现存疑似嘉靖早期,甚至个人觉得似正德时代刊刻风格的《京本水浒传》的残叶,说明明朝自永乐十五年后,特别是弘治年间民间刊刻俗书的社会风气,自元末战乱后,开始走向复苏。另一方面也说明,《水浒》的抄本在出版之前,至少有二十年以上的从小范围传播到扩散成“热门”的趋势,市场倒逼书商“破天荒”首次刊刻“从所未有”的“大部头”小说。
      从“长篇小说”的刊刻发行,自元到清,还是要遵循:稿本、清稿本、借阅抄本、抄本流行,上版本、初版初印的自然“规律”的。
      凡说《三国演义》是明人小说的人,该拖出去打五十军棍。
      凡说《水浒》是明人小说的,该像打白日鼠白胜那般,连打三四顿,打到皮开肉绽,鲜血迸流……

《水浒》成书年代乱猜(十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