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至于《水浒》文本中的“宋江”为何会予读者出现如此读感“偏差”,或《三国演义》的曹操、刘备的“乱世枭雄”为何出现“偏差”?不外乎:
一、也许明嘉靖时,《水浒》、《三国演义》均被按照某种意愿“忠君”(如:李开先以“忠君、义”的价值观意愿在《宝剑记》中美化他以自家人生际遇代入的林冲)“美化修饰”过一回。又或者说是罗贯中以三国演义或是他的价值观“忠义”修饰了《水浒》二十卷(百回本)未完的章节。
二、就好比,无论那谁代笔将阿紫写瞎搞出八荒六合唯我独尊把武侠彻底玄幻,也改变不了《天龙》的“淤泥井抱美人归”的超级yy与箫峰的“生为辽心在宋”的“不忠不义”故事结局。《水浒》貌似价值观发生“偏差”,哪怕被金圣叹腰斩70回,被毛爷爷以百回本点评“好就好在投降”,均改变不了《水浒》成书的一个事实:
一个在历史长河中关于《水浒》作者的极小概率事件发生了。
显然有位1、极有天赋的具备“说书人”、“文人”、“会拳脚枪棒”等多重技能于一身的家伙。2、亲身实践参与到比“曹操刘备孙权三国争霸”还轰轰烈烈的“张士诚、朱元璋”的元末争霸中去了。3、在“争霸”即将揭晓的前夕,作者必须及时且冷静地从失败的那方枭雄阵营抽身隐退。且更骇人的附加条件还必须具备:这人的“弟子?”或“忘年交?”也极大可能具备前3项条件,且最关键的还在于:如瞿佑在《华亭故人重逢》描述的“全、贾”二子的“相同际遇不同感慨”,也就是李卓吾点评水浒人物刻画的“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辩。”
这在全世界的小说史关于某部作品成书作者身份条件设置,估计是条件要求最高的吧!
至于李卓吾评论水浒主题的“愤”,个人意见原由在于:水浒把几乎虚构的历史事件写成“史实”般的效果。
“读史多愤,此乃读史之乐。”
《水浒》的作者显然有“愤”,虽然他们俩作为“集撰”、“编次”的身份,铁定看了《三十六人赞.赞序》与《大宋宣和遗事》,但他们的愤怒,尤其是那位前七十回署名耐庵的写书之“愤”,当起于“湖海散人”罗贯中1364年离开杭州后,个人猜是源因“1366年”。
《水浒》成书年代乱猜(十二)[2/2页]